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来自病。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历史360百科已相当悠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以望尼步练标、触耳郭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为了便于国际间的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 中文名 耳针
- 外文名 auricular needle
- 耳针法 耳针法常用医疗用具
- 优 点 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
- 起 源 古代中国
基本介范裂倒化时下绍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蹻,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 《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的。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来自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可见,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360百科有关,而且在病理改变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表面解剖
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 耳廓卷曲的游离传进由衡待也那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烟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会事领卷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林阻丰致某陈屏 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介烟吗独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的凹陷处。
耳垂 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轮与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耳穴分布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来自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360百科、变色等反应。可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可通过刺激这些部位防治疾病。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分布图好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
九节初革却单伟面部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耳垂的邻近;与上肢相应唱另球艺虽的耳穴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的耳穴环形排列在耳轮朝穿块用杨脚周围。
定位主治
按《耳穴名称与部位》所规定,耳廓上有91个耳穴,现将定位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耳轮穴位]
1.耳中(MA-H1)
[定位] 在耳轮脚处。

[主治] 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2.直肠 (MA-H2)
[定位] 在耳轮脚简属史步滑游丝老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主治] 便秘,腹泻,脱肛,痔疾。
3.尿道 (MA-H3)
[定位] 在直肠穴上方,位于与对耳轮下今呢贵必婷创想队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 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外生殖器 况火谈迅了顶级境格(MA-H4)
更思歌另情举似练[定位] 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 睾丸炎哥激经乐李教斗达重,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5 肛门(MA-H5)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与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处。
[主治] 肛裂,痔疮。
6.耳尖 (MA-H6)
[定位] 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结充间服周杀评师[主治] 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
7.结节 (MA-H7)
[定位] 在耳轮结节处。
[主院宪秋试热兵友投叫治] 头晕,头痛,高血压。
8.轮1-4 (MA)
[定位] 从耳轮结节下缘至轮垂切迹之间分成4个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了胡歌数轮1、轮2、轮3、轮4。
[主治] 发热,扁桃腺炎,服上呼吸道感染。
[耳舟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舟自上到下依次分为6个等份,即耳舟1—6区。
1.指 (MA-SF1)
[定位] 在耳舟顶中,即耳舟1区。
[主治] 甲沟炎,手指疼痛麻木。
2.腕 (MA-SF2)
[定位] 在指区的下方,即耳舟2区。
[主治] 腕部据武友氧三冷疼痛。
3.风溪(MA)
[定位] 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
[主治]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
4.肘 (MA-SF3)
[定位] 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
按值散它项下跳龙范排司 [主治] 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 (MA-SF4)
局沙专置汽专色代花 [定位] 在肘区的下肥时他环氢角水方处,即耳舟4区、5区。
[主治] 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6反连升部植民五斤斗诉样.锁骨 (MA-SF5)
限冲识院伤 [定位] 在肩区下方处,即耳舟6区。
[主治] 肩关节周围炎。
[对耳轮上脚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上脚从上到下依次分为上、中、下3等份。
1,跟 (MA-AHl)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顶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前上端。
[主治] 足跟痛。
2.趾
[定位] 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后上端。
[主治] 甲沟炎,趾部疼痛。
3.踝 (MA-AH2)
[定位] 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上脚上1/3的下半部。
[主治] 踝关节扭伤。
4.膝 (MA-AH3)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
[主治] 膝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5.髋 (MA-AH4)
[定位] 在对耳轮上脚下1/3处。
[主治] 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
[对耳轮下脚穴位]
为了取穴方便,将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臀 (MA-AH5)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后1/3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2.坐骨神经 (MA-AH6)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前2/3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3.交感 (MA-AH7)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缘相交处。
[主治] 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耳轮穴位]
为了方便取穴,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
1.腰骶椎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上2/5处。
[主治] 腰骶部疼痛。
2.腹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上2/5处,腰骶椎前侧的耳甲腔缘。
[主治] 腹痛,腹泻,腹胀,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3,胸椎 (MA-AH9)
[定位] 在对耳轮中2/5处。
[主治] 胸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4.胸 (MA-AHll)
[定位] 在对耳轮中2/5,胸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 胸肋疼痛,肋间神经痛,胸闷,乳腺炎。
5.颈椎 (MA-AH8)
[定位] 在对耳轮下1/5处。
[主治] 落枕,颈椎综合征。
6,劲 (MA-AHl0)
[定位] 在对耳轮下1/5,颈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 落枕,颈项疼痛。
[三角窝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角窝上 (MA)
[定位] 在三角窝前1/3处的前上方。
[主治] 高血压。
2.内生殖器 (MA)
[定位] 在三角窝前1/3处的下部。
[主治] 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早泄。
3.角窝中 (MA)
[定位] 在三角窝中1/3处。
[主治] 哮喘。
4,神 门(MA-TFl)
[定位]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 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痛症。
5.盆腔 (MA)
[定位]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主治] 盆腔炎,附件炎。
[耳屏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屏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各分2等份。
1.上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
[主治] 咽炎,鼻炎。
2.下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
[主治] 鼻炎,鼻塞。
3.外耳 (MA)
[定位] 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主治] 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屏尖 (MA-T2)
[定位] 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
[主治] 发热,牙痛,斜视。
5.外鼻 (MA-T1)
[定位] 在耳屏外侧中部,即上屏与下屏之间。
[主治] 鼻前庭炎,鼻炎。
6.肾上腺 (MA)
[定位] 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 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
7.咽喉 (MA-T3)
[定位] 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
[主治] 声音嘶哑,咽炎,扁桃腺炎,失语,哮喘。
8.内鼻 (MA)
[定位] 在耳屏内側面下1/2处。
[主治] 鼻炎,上颌窦炎,鼻衄。
9.屏间前 (MA)
[定位] 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主治] 咽炎,口腔炎。
[对耳屏穴位]
1.额 重 (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 偏头痛,头晕。
2.屏间 (MA)
[定位] 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
[主治] 额窦炎。
3.颞 (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主治] 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4.枕(MA)
[定位]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方。
[主治] 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5.皮质(MA-ATl)
[定位]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 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
6.对屏尖 (MA)
[定位] 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主治] 哮喘,腮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神经性皮炎。
7.缘中 (MA)
[定位] 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
[主治] 遗尿,内耳眩晕症,尿崩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8.脑干 (MA)
[定位] 在轮屏切迹处。
[主治] 眩晕,后头痛,假性近视。 [耳甲腔穴位]
1.口 (MA-IC5)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
[主治] 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 (MA-IC6)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 食道炎,食管痉挛。
3.贲门 (MA-IC7)
[定位] 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 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4,胃 (MA)
[定位] 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 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
5.脾 (MA)
[定位] 在耳甲腔后上方。
[主治] 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
6.心 (MA)
[定位]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
[主治]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7.气管 (MA-IC2 )
[定位] 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
[主治] 哮喘,支气管炎。
8.肺 (MA-ICl)
[定位] 在心、气管处周围,即心区的上、外、下三面。
[主治] 哮喘,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便秘,戒断综合征。
9.三焦 (MA-IC4)
[定位] 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
[主治] 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10.内分泌 (MA-IC3)
[定位]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 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
[耳甲艇穴位]
1.十二指肠 (MA-SCl)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后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
2.小肠 (MA-SC2)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耳甲艇内。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3.大肠 (MA-SC4)
[定位] 在耳轮脚上方前1/3处,耳甲艇内。
[主治l 腹泻,便秘,咳嗽,牙痛,痤疮。
4.阑尾 (MA-SC3)
[定位] 在小肠与大肠区之间交界处。
[主治] 单纯性阑尾炎,腹泻。
5.艇角 (MA)
[定位l 在对耳轮下角下方前部。
[主治l 前列腺炎,尿道炎。
6.膀胱 (MA-SC8)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
[主治] 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
7.肾 (MA)
[定位]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即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 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哮喘,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早泄。
8,输尿管 (MA-SC7)
[定位] 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
[主治] 输尿管结石绞痛。
9。胰胆 (MA-SC6)
[定位] 在耳甲艇的后上方,即肾区与肝区之间,左侧为胰,右侧为胆。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急性胰
腺炎。
10.肝 (MA-SCA)
[定位1 在耳甲艇的后下方,胃及十二指肠的后方。
[主治1 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
单纯性青光眼。
11.艇中 (MA)
[定位] 在小肠与肾区之间,即耳甲艇中央。
[主治] 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
[耳垂部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分为9个区。在耳垂土缘至耳垂下缘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
行线,于第2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即由前至后依次分为9个区。
1.牙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
[主治] 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舌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
[主治] 舌炎,口腔炎。
3.颌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
[主治] 牙痛,颞颌关节炎。
4.垂前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
[主治] 神经衰弱,牙痛。
5.眼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央,即耳垂5区。
[主治] 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
6.内耳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
[主治] 内耳性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中耳炎。
7.面颊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区、6区交界处。
[主治] 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面肌痉挛,腮腺炎。
8.扁桃体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8区。
[主治] 扁桃体炎,咽炎。
[耳背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背分为5个区。即以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耳背对应点和轮屏切迹耳
背对应点分别作两条水平线,将耳背分上、中、下3部,再将中部分为内、中、外3部。
1.耳背心 (MA)
[定位] 在耳背上部。
[主治] 心悸,失眠,多梦。
2.耳背肺 (MA)
[定位] 在耳背中内部。
[主治] 哮喘,皮肤瘙痒症。 .
3.耳背脾 (MA)
[定位] 在耳前中央部。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耳背肝 (MA)
[定位] 在耳背中外部。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5.耳背肾 (MA)
[定位] 在耳背下部。
[主治] 头晕,头痛,神经衰弱
6.耳背沟 (MA)
[定位] 在对耳轮沟和上下脚沟处。
[主治] 高血压,皮肤瘙痒症。
[耳根部穴位]
1.上耳根 (MA)
[定位] 在耳根最上处。
[主治] 鼻衄。
2.耳迷根 (MA)
[定位] 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心动过速,腹痛,腹泻。
3.下耳根 (MA)
[定位] 在耳根最下处。
[主治] 低血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选穴原则
(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肩痛选肩穴,咽喉痛选
咽喉穴等。
(2)按中医理论选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疾病所出现的症状辨证取穴。如耳
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目病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
神”,失眠多与心神不宁有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心律
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牙痛选齿穴等。
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一侧有病取同侧,两侧病或脏腑病选双侧
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5)常见病症选穴处方举例
感冒:肺、内鼻、肾上腺。
中暑:心、枕、脑干。
咳嗽:支气管、肺、神门。
哮喘:对屏尖、肺、肾上腺、交感。
眩晕:肾、神门、缘中。
胃痛:胃、神门、交感、脑干。
月经不调:角窝中、肾上腺。
痛经:角窝中、肾、内分泌、交感。
急惊风:心、神门、缘中、交感。
遗尿:肾、膀胱、缘中、交感。
输液反应:对屏尖、肾上腺。
扭伤:相应部位、神门、缘中。
探查方法
临床常用的耳穴探查方法主要有3种:
(1)直接观察法: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对耳部由上而下,从内到外,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征象,如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软骨增生、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的变异等。
(2)按压法:诊断明确后,在病人耳部相应部位用探针、火柴梗、毫针柄等物用轻、慢、用力均匀的压力寻找痛点。一般在疾病相应部位的耳廓部从周围向中心探压,或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整个耳廓进行普查,耐心细致地找压痛点。当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挑选最明显的一点作为耳针的治疗点。
(3)电阻测定法: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多数患者相应耳穴的电阻下降。这些电阻下降的耳穴,皮肤导电量必然增高,故又称为“良导点”。这种良导点,就可以作为耳针治疗的刺激点。测定时用特制的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的电阻、电位、电容等变化,方法是病人一手握电极,医生手执探测头,在病人耳廓上进行探查,当电极探头触及敏感点时,如电阻低的耳穴,可以通过指示信号、音响或仪表反映出来。这种电测定法具有*作简便、准确性高
等优点。
操作方法
(1)毫针刺法
①定穴与消毒:诊断明确后,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将所测得的敏感点或耳穴作为针刺点。行针刺之前必须严格消毒耳穴,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②体位与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8-30号0.3—0.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进针时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人的进针法均可。刺人深度应视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人皮肤2-3分,以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
③留针与出针:留针的时间一般约为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治疗结束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免出血。
(2)埋针法
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目的。使用本法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廓,右手用镊子夹住皮内针的针柄,轻轻刺人所选穴位,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廓,必要时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1疗程。
(3)电针法
是毫针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临床上更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内脏痉挛、哮喘诸证。针刺获得针感后,接电针机上的两根输出导线,具体*作参照电针法。电针器旋纽要慢慢旋动,逐渐调至所需刺激量,切忌突然增强刺激,以防发生意外。通电时间一般以10-脏分钟为宜。
(4)压丸法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压丸所选用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绿豆、小米、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用沸水烫洗2分钟,晒干装瓶备用。
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X0.6厘米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依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强刺激法。
(5)穴位注射法
用微量药物注入耳穴,通过注射针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协同调整机体机能,促进疾病恢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般使用1毫升注射器及6又二分之一针头,依病情吸取选用药物,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耳穴的皮内或皮下,行常规皮试*作,缓缓推人0.1-0.3毫升药物,使皮肤成小皮丘,耳廓有胀、红、热等反应,注射完毕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压迫针孔。隔日1次。
适用范围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 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其他 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
3.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4.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5.耳针治疗时亦应注意防止发生晕针,万一发生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