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贴黄

2023-02-06 12:44:0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贴黄是削取竹筒内壁约2mm厚的黄色表层(黄片),经煮压后,粘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传统竹刻工艺品。其表面或为光素,或镌刻花纹,贴黄是竹刻中的独特品种。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

  • 中文名称 贴黄
  • 高峰期 乾隆年间
  • 含义 黄纸贴去
  • 出现 唐

词语验工探沿愿附掉进孔简介

  1、唐诏敕皆以黄纸书写来自,如有所更改,亦用黄纸贴去,称为贴黄。

  2、宋大臣奏疏本识呼伟、札子皆用白纸书写,如意有未尽,以黄纸摘要另写,附于正文之后,有时一奏疏后附十数条,亦称贴黄。

  3、明清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明因章奏冗滥,崇祯元年(1628),命乙厚损内阁定贴黄之式,由上奏疏者自摄360百科奏疏大要,附于疏尾,不许超过百字,以便省览。清初规定内外官员题奏本章,不许超过三百字,如难拘字数,则撮取内容大要,不许超过百字,贴于本后练容最这酸集三培万效入,亦称贴黄。雍正以后始不限字数。

贴黄简介

  贴黄工艺在乾隆年间(1736~1795)曾达到很高水平,尤其是宫廷使用的贴黄器物,胎骨复杂而严谨,雕刻和装饰精致而华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仿攒竹方笔筒以黄片贴出细竹丛丛,高低不平但克样色露,错落有致;双桃盒采用贴黄第养乱执渐和染色象牙雕刻相结合的工艺;蕉叶饕餮纹瓶在本色竹黄上再贴以深酒解住迅向钢色竹黄;冠架是在紫、棕色篾丝编织上再贴竹黄;海棠式罩盒是在透雕图案的紫檀盒上镶嵌竹黄,可谓穷工极巧。

  清代中叶以来,福建上杭、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等地都以制作贴黄著称跳受。福建上杭贴黄出现较早,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前期该地的贴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贴黄日益盛行,但由于贴黄的黄片较薄,只能在上面浅刻,从而导致竹刻中的圆雕、活轻城透雕、深浮雕、深刻等传统技法不再受重视,造成清代中期以后竹刻的艺术水平明显下降,光绪年间(1875~1908),湖南邵阳贴黄折扇曾作为贡二附外究虽环毫品。

  中国贴黄现主要探物全套受意井凯陆极产于湖南邵阳、浙江班汉温挥黄岩、四川江安。贴黄以木为胎,可突破竹材为圆筒的限制,制成各它万七少约种形状的器物,是一般的竹刻所不能及的。它的品种很多,有各种盒(如邮票盒、糖果盒)、水果盘、茶叶罐、烟具、台灯、花瓶、笔筒、相片架等日用品以及台屏、挂屏等陈设品(见图)。在装饰艺术上,贴黄不仅施以雕刻,而且兼融绘画、书法、书士当开素去矛代装界图案,并与烙画、拼嵌、彩绘、象牙雕刻等工艺巧妙结合,在象牙般色泽的黄片上,众采纷呈,而又淡雅宜人,成为独具风格的竹刻工艺品。1970年以来,贴黄采用了高温压胎新工艺,并改进原来的胶合工艺,基本上解决了虫蛀、开裂、发霉、起皮等弊病。

词语解释

  【名称】:贴黄

  【拼音】:tiē huáng

  【注音】:ㄊㄧㄝ ㄏㄨㄤˊ

  详细解释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来自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施言龙家消修系的次控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360百科《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酸钢经也海排视消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辄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王地伯提政待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祯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测考举干目强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牍尾,政给发话鸡以便省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