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母阻拦索,用于将将舰载机高速拦停,是舰载机名副其实的"生命线"。与岸基飞机着陆时可缓慢减速平飞大相径庭,舰载机着陆必须加速着陆天参,一旦阻拦索尾钩未能挂住舰载机,必须能快速拉升逃逸。来自因此舰载机着陆对甲板阻拦装置要求极高。2012年11月25日,我国首次舰载机阻拦着舰试验已取得顺报陆识六标圆满成功!从舰载机尾钩与阻拦索"拉钩"开始到飞机停下全程时间只有2-3秒。
- 中文名 航母阻拦索
- 时 间 1911年1月18日
- 人 物 尤金·伊利
- 分 类 军事
简介

航母阻拦索,置于航母飞行甲板后部,作用是在战书注随混距层零料比机着舰时与尾钩完全咬合后,在短短数秒内使战机速度从数百公里的时速减少为零,并使战机滑行距离不超过百米。
而历史上最初的阻拦索只是一根简单的钢索,两头悬挂着沙袋。这种阻拦索能将滑飞过阻拦索的飞机绊住或起码卡住飞机的螺旋桨。
技术要求
阻拦索阻拦装置涉及机械来自、电气、液压等诸多高新技术,是硕大而庞杂的大工程。阻拦钢索需要直接承受舰载机尾钩的冲击力和阻拦力,又要具备360百科较高的抗疲劳连续助工作性能,硬度和韧性的要求对阻拦索材质工艺提出严苛要求。
舰载机阻拦原理技术十分不易。其中结构独特的阻拦索支撑系统,它是一种使阻拦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装置,以便于滑跑过后能抬起勾住舰载机尾钩,既不能过高绊住战鹰的“双脚”导致偏倚,又受岩应根架诗述妒游矿朝必须赶紧拉住战鹰“尾巴”将其逼停。
研发历史
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454公斤重的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进行着舰试验时,飞机挂钩抓住了五根钢索。
首先安装有重力型阻拦装置的是美国的“兰利”号航空母舰。该舰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舰队航空母舰,由“木星”号运煤船改装而成,在航母的两舷各竖立起一个支撑塔以支撑重量。阻拦索通过一个八来自重滑轮组连结到十字头上。飞机钩索后将阻拦索拖出,是配掌从而带动重物沿支撑塔上升。
害延凯素有着1924年,英国人诺登和巴思销几硫从深划两人同本国海军签订合同,设计成功了较为完善的液压式阻拦索。
1927年,美国驻英国大使将这一成果引进到了美国,最先安装在“列克星敦”号上进行试验。这种阻拦装置除部分零部件的结构外,其基本原理与现在的阻拦装置基本一致。
第一代真正的液压阻拦索,是美国航空局航空部在诺福克海军船厂设计并建造的。其由两套独立的制动机构组成,阻拦索两端各连结一套,其设计阻拦力为35.3千牛,着舰速度为97公里/小时。它360百科替换了“列克星敦”号上的阻拦索,并安装在“突击者”洋无号航空母舰上。这种阻拦索已具备现有阻拦装置的雏形。
首次着舰试验

2012年11月25日,中国首次舰载机阻拦着舰试验,从舰载机尾钩与阻拦索“拉钩”开始到飞机停下全程时间只有2~3秒。
甲板后段阻拦索装置的作富史保兰注扩还年无用是在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吸收舰载机高速着陆的动能。载客200人左右的民航客机缓慢着陆时标准着陆距离为1700米,而航母甲板留给高速舰载机的着陆距离不到200米。茫茫大海上将舰载机高速拦停,阻拦索成为舰载机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从舰载机尾钩与阻快族红货季青洋贵水文拦索“拉钩”开始到飞机停下全程时间只有2~3秒。与岸基飞机着陆时可缓慢减速平飞大相径庭,舰载机着陆必须加速着陆,一旦阻拦索似兰穿房片固八号气尾钩未能挂住舰载机,必须能快速拉升逃逸。因此舰载机着陆对甲板阻拦装置要求极高,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对此严加管控封锁,因此质疑中国航母阻拦设备真实性的言论自然不绝于耳。2012年在千百次的磨合试验中,中国某军代表室将一套性能稳定的阻拦装备成功上舰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