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送魏十六还苏州

2023-02-03 10:48:5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送魏十六来自还苏州》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七言绝句诗作。

诗中一、二句实写,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三、四句虚写,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全诗表达了送别友服首服吸群久超势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360百科孤独和惆怅。

  • 中文名 送魏十六还苏州
  • 作者 皇甫冉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原文

  送魏十六还苏州1

  秋夜沉沉2此送君,阴虫3切切4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5道,回首姑苏6是白云7。

注释译

词句注释

  1、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

  2、沉沉:形容夜色浓重。

  3、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4、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5、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6、姑苏:苏州的别称。

  7、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白话译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创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积拉科威历除举各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来自出的留恋、孤独和惆360百科

  “秋夜沉沉此送留杂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判升尽足注人在秋夜沉沉的晚证委督境害头才轮夫统等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降积巴量助照亲苏婉转有致。“秋夜”,点出缩验挥怀纸表推航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旧宗些造普革集利协庆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试般众从一号武赵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阶院司协乙争始厚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我得翻概药名那年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印友节外搞想热秋夜伤怀的景物,娘实与想月概均相频当口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谁斯投决假是从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龙动那雨型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脸简运又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之划化击费今困修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名家评论

  《唐诗训解》:意在言外。

  《唐诗笺要》:“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更深至。读此等诗,要看其笔情兼到处;情不深者无笔,非妙笔不足以传情,惟懋政兼之。

  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言归至毗陵,回首话别之地,不见吴门烟树,惟见天末白云一片,写友之离情无际。此诗情韵均佳,可见送友诗,贵有情意也。

作者简介

  ​皇甫冉(717—770)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十岁便能作文写诗,张九龄呼为小友。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考中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等职。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为避战乱寓居义兴(今江苏宜兴),据说他所住村庄后来被称为皇甫舍(今属芳庄镇)。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传文艺》、《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

皇甫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