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2006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10-21 13:04:26 暂无评论 百科

2006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南通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06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
  • 年份:2006年
  • 属性:政府工作报告
  • 地区:南通市
一、2005年工作情况和"十五"主要成就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经济成长速度全省领先,发展质态进一步最佳化。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2.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4%,增幅居全省首位。完成财政总收入171.19亿元,增长26.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99亿元,增长26.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农业实现增加值162.19亿元,增长3%;工业实现增加值672.66亿元,增长19.6%,增幅居全省第二;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1.33亿元,增长17%;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9亿元,增长14.4%。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南三县(市)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北三县(市)工业增加值、注册外资实际到帐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展质态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增长36.4%,高于产值增幅13.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7%,为历史最好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计画提前两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为0.95吨标準煤,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环境保护工作继续位于"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前列。
(二)江海联动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重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江海联动开发20项重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沿江开发向纵深推进。现代纺织服装、船舶製造与配套、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械製造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有效盘活深水岸线资源,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326.9万吨,增长15.4%。各口岸查验单位整体联动,"大通关"功能进一步完善。沿海开发实质性启动。洋口港锚地成功进行载入作业,临港工业区一期围堰工程完成,陆岛跨海通道和洋口大道开工建设;启东滨海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吕四港大唐电厂一期围堰吹填工程竣工,两个5万吨级泊位岸线使用获交通部批准。一批重大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实施重大项目101个,比上年增加30个;项目单体规模超过9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江苏LNG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中远川崎二期扩建、熔盛造船等4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醋纤四期扩建工程丝束部分、天生港电厂技改工程等44个重点项目相继完工。苏通大桥顺利转入主桥索塔和上部结构施工,北接线高速路基桥樑贯通;崇启大桥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皋张汽渡通渡。沿海高速南通段建成通车,沿江高等级公路全线开工。铁路"一线三中心"建设方案开始实施,沪通铁路着手开展建设前期工作。通过继续猛攻有效投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5.26亿元,增长34.7%;完成规模以上投资672.0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80%,增幅居全省第一;完成工业投入617.72亿元,增长54.3%,总量列全省第三。
(三)开放型经济与民营经济比翼齐飞,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批协定外资突破50亿美元,同比增长34.2%;新增工商注册登记外资31.1亿美元,列全省第二;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7.48亿美元,列全省第三,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利用外资15强行列。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新批总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198个,比上年增加49个;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4%。完成进出口总额85.2亿美元,增长25.4%。对外劳务完成营业额6.62亿美元,增长42.7%。全民创业势头强劲,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增数等六项指标列全省第一,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先后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浙东等地举行大型民资招商活动,正式签约项目287个,当年开工172个,总投资86亿元。争创"名企·名品·名人"工程取得成效,11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销售收入50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以民营为主体的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增特级资质企业3家,占全省新增数的四分之三,8家企业跻身全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获全省建筑强市称号。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属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首批16家改革基本到位,第二批187家正在推进。新增上市公司1家,2家上市企业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各类行业协会、商会进一步发展。接轨上海工作取得新成效,与长三角城市在港口、产业、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得到加强。
(四)"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抓好"三农"工作。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农业结构不断最佳化,瓜果蔬菜、花卉苗木、家禽养殖、海洋渔业等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项目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四分之一的耕地亩产出超过3000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获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35个、绿色食品129个、有机食品14个,建成"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7个。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务中介服务,新转移农村劳动力6.26万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一免三补"政策全面落实。"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高度重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以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小康示範村建设起步良好;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里程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五)城市建设保持大推进态势,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五城同创"和举办"五大活动"为推动,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中心城市建设强势推进,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通宁大道等18项城建重点工程相继完工,崇川路东延等15项跨年度重点工程完成年度任务,新增道路面积212万平方米。新区建设加速推进,体育会展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中央商务区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商品房规模开发,市区商品房竣工面积163.25万平方米,比上年净增66.57万平方米;依法做好拆迁工作,城市房屋拆迁量比上年增加45.28万平方米。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5.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3%;新增公交站点82个;电话号码升至8位。重点实施城市环境整治"3410"工程和"精品濠河"工程,市区10个重要节点环境明显改观,濠河亮化工程获全国市政工程"金杯奖";新增绿地18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1.5%;整治河道23条;着力推进"五小"行业整治;启动姚港化工区三类企业搬迁工程。创建国家环保模範城市通过验收;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荣获"江苏省园林城市"称号,并获得省第五届园艺博览会举办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验收和覆核。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2005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2005全国航空运动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