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是亳州市人民政府2009年所做的工作报告。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市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巨观调控政策,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战胜了年初的冰冻雪灾,有效防控了手足口病疫情,稳妥处置了“问题奶粉”事件,全面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0亿元,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7800元;三次产业比由2007年的29.8∶29.1∶41.1调整为2008年的28.8∶30.7∶40.5;全部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分别增长13%和17%。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我市实现了人均生产总值首超1000美元、二产比重首超一产、进出口总额首超1亿美元三大历史性突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幅,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加快“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全面提升“125”行动计画,扶优扶强,抓大活小,积极推动企业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特别是2007年四季度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调控政策,一手抓项目申报,一手抓企业保产促销,获得中央新增项目资金1.58亿元,省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1.26亿元,多数企业保持了产销平稳增长的势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6.5亿元,增长22%,拉动经济成长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8家,比年初增加85家;实现净利润8.3亿元,增长154.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1%,比上年提高37.1个百分点。医药製造、农副食品加工、煤炭开採和洗选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2%;50家“125”行动计画承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新增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6家。
项目拉动作用充分显现。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实施各类项目889个,完成投资95亿元;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68个,完成投资27亿元。全森木业、济人药业饮片二期工程等30个项目竣工投产,板集煤矿、刘店煤矿、雨润宏健休闲食品项目加紧建设,中能安驰微型轿车、金源化工二甲醚项目进行试生产。投资1。8亿元、年产8亿支的雪茄菸新厂建设即将实施,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雪茄菸生产企业。与永煤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星化工“586”、板集电厂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投运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1座,在建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5座。
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坚持把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战略支点,国家火炬计画亳州中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专家组评审;制定国家标準2项、地方标準10项;新创省名牌产品6个,认定市着名商标39件;全面开展与安徽农业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实施节能技改项目8个,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3%;利辛县污水处理厂、蒙城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一批项目扎实推进,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200吨、二氧化硫800吨,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市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巨观调控政策,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战胜了年初的冰冻雪灾,有效防控了手足口病疫情,稳妥处置了“问题奶粉”事件,全面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0亿元,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7800元;三次产业比由2007年的29.8∶29.1∶41.1调整为2008年的28.8∶30.7∶40.5;全部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分别增长13%和17%。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我市实现了人均生产总值首超1000美元、二产比重首超一产、进出口总额首超1亿美元三大历史性突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幅,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加快“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全面提升“125”行动计画,扶优扶强,抓大活小,积极推动企业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特别是2007年四季度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调控政策,一手抓项目申报,一手抓企业保产促销,获得中央新增项目资金1.58亿元,省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1.26亿元,多数企业保持了产销平稳增长的势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6.5亿元,增长22%,拉动经济成长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8家,比年初增加85家;实现净利润8.3亿元,增长154.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1%,比上年提高37.1个百分点。医药製造、农副食品加工、煤炭开採和洗选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2%;50家“125”行动计画承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新增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6家。
项目拉动作用充分显现。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实施各类项目889个,完成投资95亿元;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68个,完成投资27亿元。全森木业、济人药业饮片二期工程等30个项目竣工投产,板集煤矿、刘店煤矿、雨润宏健休闲食品项目加紧建设,中能安驰微型轿车、金源化工二甲醚项目进行试生产。投资1。8亿元、年产8亿支的雪茄菸新厂建设即将实施,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雪茄菸生产企业。与永煤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星化工“586”、板集电厂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投运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1座,在建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5座。
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坚持把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战略支点,国家火炬计画亳州中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专家组评审;制定国家标準2项、地方标準10项;新创省名牌产品6个,认定市着名商标39件;全面开展与安徽农业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实施节能技改项目8个,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3%;利辛县污水处理厂、蒙城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一批项目扎实推进,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200吨、二氧化硫800吨,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