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临床检验诊断学国家唯一的重点学科为依託。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于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高校首批市级重点实验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现有教授:29名
- 副教授:22名
- 留学经历人员:21人
基本情况
2005年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批准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2008年3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是临床检验诊断学科设立的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是我国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的领跑者,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成立于1983年,是原国家教委1983年批准设定的临床检验诊断专业5个首批本科点之一。1984年开始在国内首批招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1986年、1990年分别获得全国高校首批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开始招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向)七年制学生。
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工作基础,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为3个方面:
(1)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该研究方向重点突出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临床检测和诊断,尤其是疾病诊断与治疗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的标誌物筛选、检测与分析;重点从事新型电化学免疫检测技术,新型高效临床生化分析技术,新型高效光谱学免疫分析技术,代谢组学质谱分析,体外诊断的新型分离材料,体外诊断的新型标记材料,体外诊断的新型检测设备,新型大容量POCT检测系统、即时检测与生物感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套用与开发。
(2)病原微生物致病分子机制及诊断方法研究:针对学科新的生长点,开展微生物与环境(宿主)的相互作用;探索传染性疾病诊断和预防控制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方法,其中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关係、细菌的自然转化与毒力表达、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分子机理、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等是该方向研究的重点。
(3)重大与複杂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遗传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等的发生、发展分子生物机制、分子诊断方法、疗效监测的分子标誌物:本方向重点研究肿瘤与糖尿病发生的分子生物机制;研究肿瘤的分子生物标誌、尤其是与肿瘤早期发生、浸润与转移、药物耐受、预后相关的诊断与评价分子标誌;研究肿瘤患者的药物代谢酶个体差异,药物代谢酶基因及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寻找肿瘤患者药物代谢与基因剂量效应的关係,研究肿瘤微环境、遗传的个体差异对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影响。研究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的分子诊断、检测手段与方法。
人才队伍
本实验室的3个研究方向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教授29名,副教授22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全部具有博、硕士学位,具有留学经历人员21人,占梯队34.4%。本学科现有“千人计画”特聘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临床检验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研究会理事长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3人,重庆市杰青1名,重庆市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带头人8名,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理事长1名,特殊津贴专家5名。
近五年招收培养博士生76名(占全国临床检验诊断学各学科点总和的近1/2),博士后3名,硕士生242名,本-硕连读7年制学生162名。本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水平方面皆保持了全国领先地位,在全国临床检验诊断学领域中,充分发挥了的示範和带动作用。培养的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是国内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响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条件
实验室目前下设有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细胞工程研究室、微生物工程室及分子肿瘤研究室、分子探针与蛋白质生物技术研究室、即时检验及生物感测研究室、生物分析化学研究室等。已建设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定量PCR与分子诊断、蛋白质组学、疫苗与单克隆抗体、蛋白质纯化与结构生物学、免疫分析及电化学感测器、代谢组学及临床生化分析等技术平台,模式动物实验平台。具有较完整配套的仪器设备,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流式细胞仪、萤光定量PCR仪、萤光化学发光酶标仪、萤光显微镜、蛋白纯化仪、超速离心机等等总价值3500万元的各种仪器设备。
实验室面积达到了4000M2平方米。添置或更新大量仪器设备,已建成拥有同时。
研究成果
近5年来承担973子课题1项,863计画2项,NSFC面上项目4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总经费2124.7万元(未含配套经费)。承担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改课题1项,该课题是国家重点教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医学类的唯一子课题。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已申报和获得具有重要临床运用前景的诊断试剂盒及诊断新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主编和参编专着10部,规划教材37人次,有3部主编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2篇,IF5.0以上9篇。
合作情况
实验室获得WHO、世界银行、英国Liverpool大学等7项国际合作项目,总计经费110.1万元。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在实验室内部建立了分子医学研究室,建立科技人员互派制度,本室每年至少有1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美国学习,芝加哥大学每年派出2人次专家来我室开展和指导实验研究。邀请了数十名国内外着名学者和专家来实验室讲学和技术指导。除继续保持与美国Chicago大学、日本鸟取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外,新增了与美国Boston大学、Scripps研究所、ThomasJefferson大学、Baylor医学院、Anderson肿瘤研究所、英国Liverpool大学、台湾大学等着名院校的交流合作。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派出了36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其中6名青年学术骨干出国作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