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变色的原因
血液中存在的铁离子,是使血液呈现红色的重要成分。正常情况下,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时,铁离子会与氧气结合,形成富含氧气的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呈现鲜红色。
而当氧气浓度低时,铁离子与氧气无法结合,形成贫含氧气的脱氧血红蛋白,这时血液呈现深褐色或暗红色。
2、血液多久会变色
血液在离开人体后的一段时间后,由于氧气不足和细菌的作用,血液会开始发生变色。
一般来说,血液的变色时间与环境温度、氧气浓度以及表面积等因素有关。当血液从伤口流出后,如果受到空气中细菌的感染,变色时间就更短了。
3、血液变色的类型
血液的变色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暗红色和绿色。
血液呈现暗红色,往往是由于血液内的脱氧血红蛋白在空气中氧化,形成了棕红色的高铁血红蛋白所致。另外,当伤口周围出现淤血时,由于鲜血和淤血混合,也会呈现暗红色。
而血液呈现绿色,则是由于血液成分中的铜绿原被氧化后,在空气中形成了绿色产物,使得血液呈现出绿色。
4、血液变色的危害
血液变色不一定意味着血液已经腐败。但一旦血液变色,就说明血液内的部分成分开始破坏,可能会导致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一旦发现血液变色,应立即到医疗机构检查,以避免对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