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肝及其并发症简介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炎,易于慢性化,也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肝硬化是指肝脏逐渐变硬,失去正常的肝脏功能,肝硬化晚期会产生腹水或胸水等并发症。
2、腹水的成因
腹水是指在腹腔内积聚大量液体,这是许多肝脏疾病的表现之一。乙肝患者时常会因为长期肝炎导致肝脏功能的衰竭,引起肝硬化。由于肝硬化,肝脏无法正常的代谢细胞垃圾和分解肝脏有害物质,这使得血浆中蛋白质水平降低,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浆液滞留在腹腔内,形成腹部积液,并使肝脏继续受损。
3、乙肝病程与腹水发生的关系
乙肝病程和腹水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慢性乙肝病如果未能及时治疗,肝硬化的发生年限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十年到数十年不等。在这段时间内,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会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肝硬化,腹水成为晚期肝硬化的常见症状之一。
在这期间,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如AST、ALT等指标(常见肝功能检查指标)的监测,以及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的评估,以及肝脏内高压的评估(如门静脉压力梯度评估)等临床方法。若早期发现,可通过药物治疗尽早控制和减轻肝功能损伤,避免肝硬化和腹水的发生,甚至达到乙肝病毒复制可通过治疗完全清除的情况。
4、防治策略
对乙肝患者,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肝炎。定期检查身体健康情况,尤其是进行肝功检查、B超等,及时了解肝脏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已经发生肝硬化和腹水的患者,一方面控制病情进展,尽可能的保护残余肝功能,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和适当的治疗措施,减轻病情和腹水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经常去医院定期为医生观察,检查肝脏相关指标,定期进行药物治疗,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以及治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