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重复性检查周期
水质检查是确保水源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可重复性检查周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国家标准,可重复性检查周期应该在每年一次以上,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水源污染事件发生后,可重复性检查的周期也需要缩短,以加强对水源的监测。
此外,对于水源的类型和用途也会对可重复性检查的周期产生影响。例如,饮用水的可重复性检查周期会更加频繁,一般建议为每三个月进行一次。
2、非可重复性检查周期
非可重复性检查是指对某些特殊项目的检测,如重金属含量、放射性元素含量等,这些项目一般不需要每年都进行检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非可重复性检查的周期会有所不同。对于重金属含量检测,周期一般为一年至三年;对于放射性元素含量检测,周期一般为三年至五年。
需要注意的是,非可重复性检查周期虽然相对较长,但对于特殊情况和需求,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例如,对于工业废水排放口的检测,需要在新建、改建、扩建或停工后重启等情况下进行检测。
3、新建水源检查周期
对于新建的水源,其初期的检查周期相对较密集。一般建议在筛选及确定水源后的前三个月进行2-3次检测,以及在建成后的前半年内再进行2-3次检测,以保证水源的质量符合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建水源也会逐渐进入常规检查的周期,根据水源的用途以及当地的水源管理要求,周期一般为1-3年进行一次。
4、自行监测周期
除了由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的定期检测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可以对自己的水源进行自行监测。自行监测周期的长短取决于监测人的需求以及当地的管理要求。一般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自检,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自行监测并不代表可以替代定期检测,正规的检测单位和机构能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可靠的检测结果,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