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伪贫困生

2021-04-12 10:43:27 暂无评论 百科

伪贫困生

伪贫困生,就是一些非贫困学生为了几千块钱的助学金去撒谎、造假,伪造了贫困生的身份证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伪贫困生
  • 外文名:Pseudo poor students
  • 巨观原因: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 微观原因:道德贫困

现象

伪贫困生
一年一度的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正在进行中,班上出现了一些很有争议的申请者,虽然他们都提供了“贫困证明”,但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贫困生”的家庭并不贫困,甚至连困难都说不上。
按照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申请者只要提供有关部门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证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即可提出助学金申请。助学金的评定与奖学金的最大不同在于,奖学金与成绩挂鈎因而易于量化,而助学金的认定条件过于笼统,留下了很多“作伪”的空间。

现实

这些所谓的伪贫困生没有丝毫的道德耻感。这些“贫困生”平时都用着高档的手机和电脑,动辄穿一身名牌招摇过市,咋看咋不像需要靠助学金过活的一类人——更令人愤慨的是,他们在拿到助学金后,这笔钱也往往被用作请客吃饭或奢侈消费。
在对贫困生的界定方面,学校往往以学生所在地民政部门盖章的贫困证明作为重要依据,而一些基层民政部门存在把关不严问题,甚至有一些学生入学时就带着已盖了公章的空白证明。因目前缺乏统一的评定措施,在评定受资助对象时,往往是各班各自为政,班内平分贫困生助学金的现象在内蒙古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目前各高校将贫困生资助比例在各专业平均分配的做法,也使部分贫困生享受不到助学金待遇。

原因

巨观原因

现阶段国家的奖学金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额度分别为每学年8000、5000、2000元。在其中,国家奖学金数量较少,发放对象为全体大学生,发放比例低于0.5%,此项奖学金髮放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无关;而另外两项奖学金的发放对象,均为家庭经济贫困学生。
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学生被家长要求、或者为了有自己的“私房钱”,纷纷採用欺骗、瞒报的方式,减少登记表中的收入,使一个能够寒暑假能够乘坐飞机往返的学生变成了“贫困生”,拿着本应该给予真正贫困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而真正的贫困生,却因为家长没有关係,在生源地得不到街道、村委会的贫困生证明,从而无法拿到这些奖学金。

微观原因

大家大致总结出“伪贫困生”现象出现的几大原因:一是既有的贫困生认定程式在制度设计上有漏洞,模糊的标準让作伪者有了“可乘之机”;二是造假的成本远小于收益,家长通过一定关係弄到“贫困证明”并非难事,学生拿着一纸证明“撞运气”就可能骗到几千元的助学金;三是部分学生以及家长的道德感不强。须知道,一个萝蔔一个坑,“伪贫困生”占掉的是原本属于贫寒学子的有限的资助指标。这些“伪贫困生”,显示的是道德上的“贫困”。

道德贫困

须知道,一个萝蔔一个坑,“伪贫困生”占掉的是原本属于贫寒学子的有限的资助指标。这些“伪贫困生”,显示的是道德上的“贫困” 。
这是社会不良现象对学校的传染、在校园里的体现,但也不能事事都往“社会”一推了事,不能事事都待“社会风气好转”以后才轮到“我”来解决问题。消除“伪贫困生”,除了学校继续探索更科学更人性化的甄别机制、加大造假学生的失信成本外,最彻底的,还要靠学生的道德自律。作为受“酱缸文化”薰染还相对较轻的热血青年,即使单纯从自身发展出发,也应该更有勇气和必要抵制这种蝇头小利的诱惑。

评论

类向通过卑鄙手段国家伸手的行为,可以算作诈欺犯罪的前兆,竟然出现在全国的大学生群体中,使人不得不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担忧。
在此,建议国家教育和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核实工作,杜绝此类诈欺行为,把国家的这笔资金真正发放到贫困学生的手中。
另外,还可以通过民众的眼睛起到监督作用,不要让公示制度成为过场,一张放在学校角落的公示牌是不能让这项最后的挽救措施发挥作用的。应该在显要位置发布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髮放信息,并採取匿名举报的方式,纠出那些伪贫困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