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乐府·上堵吟》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与《襄阳古乐府·野鹰来》、《襄阳古乐府·襄阳乐》并称《襄阳古乐府三首》。
该词先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后写眼前的景物,感叹历史终成陈迹。是苏轼按照孟达《所作上堵吟》的韵调,描写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让后人借历史深深反思现实。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襄阳古乐府·上堵吟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全宋词》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苏轼
- 词牌名:襄阳古乐府
作品原文
襄阳古乐府⑴·上堵吟⑵
台上有客⑶吟秋风,悲声萧散⑷飘入空。台边游女⑸来窃听⑹,欲学声同意不同⑺。君悲竟何事?千里⑻金城⑼两稚子。白马为塞⑽凤为关⑾,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悠悠⑿江上听歌人,不知⒀我意徒⒁悲辛。
台上有客⑶吟秋风,悲声萧散⑷飘入空。台边游女⑸来窃听⑹,欲学声同意不同⑺。君悲竟何事?千里⑻金城⑼两稚子。白马为塞⑽凤为关⑾,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悠悠⑿江上听歌人,不知⒀我意徒⒁悲辛。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⑴襄阳古乐府:曲牌名,苏轼作词牌用。
⑵上堵吟:《襄阳古乐府》中的子曲牌名。
⑶客:对于蜀帝刘备,孟达是政客。
⑷萧散:凄凉。
⑸游女:歌女。
⑹窃听:偷听。
⑺意不同:意思完全不同,领会不到。
⑻千里:言广阔的地域。
⑼金城:郡名,指金瓯城池新城,其治所房陵,今房县。三国魏合房陵、上庸两置郡,治所在房陵,辖境湖北保康、南漳、房县、竹溪、竹山等县。
⑽白马为塞:即白马塞山,在竹山县西南三十五里。
⑾凤林关:在襄阳岘(xiàn)山。
⑿悠悠:众多。
⒀不知:体会不到,领悟不到。
⒁徒:空空。
白话译文
竹山白马塞观风台上,有蜀将孟达在吟咏《秋风》,那悲壮的声音凄凉地飘进了天空。台边的歌女来偷听,想学《秋风》声音,声很像,但意思领悟不到。孟达君悲叹究竟为什幺事?广袤土地的金城城池失落于刘封、申耽两人之手,作《上堵吟》。白马要塞与凤林关隘,山川要塞现在无一人防守,空自闲着。我悲叹也何苦呢?襄江水一到冬天就封冻,其色深沉,鳊鱼冻得难以捕捞。众多江上听《上堵吟》的人,体会不到我写此词的意思,只是空空悲叹,空空苦辛。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苏轼从浰阳(今荆门与襄阳境内宜城相交地带的胡集镇)出发赴京,渡过汉水,到达襄阳,该词是苏轼在襄阳观历史陈迹的怀古之作。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第一至第六句,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水经注》:堵阳县(竹山县),堵水出焉,有白马塞(台),孟达为新城守,登之而叹日:“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即苏轼所写“台上有客吟《秋风》”,亦是《上堵吟》的历史由来。为何“悲声萧散飘入空”?为何游女“欲学声同意不同”?两者答案是一个:“千里金城两稚子”,即“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的历史内容。苏轼藉以暗示赵宋王朝要吸取的教训。“台”为历史陈迹见证之地,“悲声”,是指“哀切”,“有侧人心”(郦道元《水经注》)之音,“愤激,其哀思之音”。“欲学”,言《上堵吟》“今人仍传此声”(盛弘之《荆州记》)。“两稚子”,言刘封、申耽仍很稚嫩。
第七句至第十三句,写苏轼转向眼前,感叹历史终成陈迹。忆往昔,“白马”山为“塞”,“凤林”为“关”。“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sǒu)。”(苏轼《岘山》诗)美丽的塞、关,历史千古的名字,如今是“山川无人空自闲”。俱往矣,让今人悲叹“亦何苦”?现实是无情的,“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百姓的衣食仍难以解决。这是苏轼欲言而未言的词作本意。最后两句,与开头照应,发出让人深思的历史回音。“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与“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相比,成为“声同意不同”的历史回声:“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
全词,观历史陈迹,即物抒情,怀古叹今。步孟达《上堵吟》的韵调,追忆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天地有情,历史无情。昔日的白马要塞、凤林雄关而今也只是历史陈迹,“山川无人空自闲”,让后人藉以去深深反思现实。苏轼的词作本意就在于此。
名家评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首有太白之意。
清代作家赵克宜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一:“我悲亦何苦”数句绝妙,古乐府词气。
清代文学家延君寿《老生常谈》::黄仲则诗,(略)真能直闯太白堂奥,东坡而后,罕有其匹。今试略举东坡之学太白数句,’可以顿悟矣。《上堵吟》云:“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略)此皆非有意学太白也,天才相近,故能偶然即似耳。
现代作家吴韵汐《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节奏美妙,形式富于变化。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苏轼七集》、《苏轼词》、《苏轼易传》、《苏轼乐府》等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