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山东省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基地

2020-10-28 06:00:22 暂无评论 百科

山东省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基地

山东省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基地是由山东省宣传部批准的省内唯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2月,现挂靠在曲阜师範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山东省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基地
  • 学术带头人:3人
  • 学术研究人员:32人
  • 教授:10人
  • 博士:2人
  • 在读博士:2人

基地研究方向与内容

目前,基地具有三个相对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山东唯一
山东唯一山东唯一

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研究

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以学科整合为视角,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技术解决体育管理中的问题为研究思路,在研究视角、思路、方法上显示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综合集成性、智慧型最佳化性等特点,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目前,该研究方向在体育系统仿真、规划、预测、决策、评价、控制和奥运会组织管理系统工程、体育信息系统开发与实现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学术优势。该研究方向主持了国家软科学项目《2008年奥运会组织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建成了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的体育仿真实验室和体育系统工程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套用开发性研究。目前,正在与国家皮划艇队和赛艇队进行科技服务合作,开发了国家皮划艇队和赛艇队运动训练信息管理平台,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其他运动队延伸,为我国运动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体育行为研究

体育行为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们的体育行为现象给予了科学的描述、解释和预测。该研究方向将行为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原理和方法加以整合,在研究视角、方法、原理方面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该研究方向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学分析》,出版了专着《体育行为学》。目前,本研究方向在运动员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竞技行为与健身行为的比较研究、体育运动团队运作条件和机制研究、大学生体育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关係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

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回顾中国传统体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为视角,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交融的研究,来阐释与推介当代体育健康发展的机制。该研究方向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文奥运”与儒家文化研究》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範式与动力机制研究》。目前,本研究方向藉助曲阜地理和人文环境优势,在“人文奥运”与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体育、健身气功与儒家文化、武术运动与儒家文化及中国体育文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学术优势。

基地工作条件情况

目前基地办公和学术研究用房总面积达690m。有办公室、研讨室、学术报告厅、资料室、体育系统工程实验室、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研究室、体育行为研究室、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室、学校体育管理研究室。
近5年来,学校、学院先后投入仪器设备费210万元,购置了图形工作站、桌面虚拟现实系统、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多媒体演示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并为每位科研专职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现有体育社会科学类藏书1.1万册,中外文期刊138种。

科研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基地有学术带头人3人,学术研究人员32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另有兼职教授12人。
(一)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介绍
孙晋海,男, 1962年4月出生,教授,山东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学校“161”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体育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体育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科研主攻方向为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6项、山东省社科课题2项,出版专着3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奖5项。
(二)体育行为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介绍
刘一民,男,1958年11月生,教授,中共党员,学校“161”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山东省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特邀理事。科研主攻方向为体育行为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出版专着1部,主编教材3部,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篇。研究成果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论文入选第28届雅典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和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报告会各1篇,第4届、第5届、第6届和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8篇,两次做大会专题报告。
(三)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介绍
曹莉,女,1964年6月生,教授,中共党员,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校“161”工程第二层次人才。科研主攻方向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着4部,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5篇,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25篇,人大複印2篇。研究成果获山东省软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山东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7项,第5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学术论文一等奖2项,论文入选2000年悉尼奥运会学术报告会1篇,第5届、第6届和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各1篇。

科研情况

近5年来,基地研究人员共主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3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软科学规划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省部科研奖励14项。
近5年基地研究人员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一览表
序号
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主持人
经费(万元)
1
人文奥运与儒家文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2003-2005
孙晋海教授
7
2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範式与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2005-2007
曹 莉教授
7
3
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
2002-2004
刘一民教授
6
4
2008年奥运会组织管理系统工程研究
国家软科学项目
2001-2004
孙晋海教授
5
5
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学科体育重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2006-2008
韩春利
副教授
7
6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数位化与国际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2006-2008
梁同福讲师
7.5
近5年基地研究人员主持的省部级课题一览表
序号
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主持人
经费(万元)
1
体育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建
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
2002-2003
孙晋海教授
0.8
2
皮划艇项目科学化训练平台探索的深化及专项信息平台的构建
国家体育总局
2005-2006
孙晋海教授
30
3
体育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
2005-2006
孙晋海教授
1
4
国家赛艇队训练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
2006-2007
孙晋海教授
23
5
国家皮划艇队训练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
2006-2007
孙晋海教授
27
6
水上项目资料库网路管理的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
2006-2007
孙晋海教授
5
7
第十一届全运会筹备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
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委託课题
2007-2009
孙晋海教授
5
8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路体系的系统规划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
2004-2005
曹 莉教授
1
9
健身气功与儒家文化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
2004-2005
曹 莉教授
0.5
10
秧歌锻鍊群体的现状调查与社会控制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
2004-2005
刘一民教授
1
11
新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史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
2006-2007
刘新生教授
1
12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
2006-2007
韩春利
副教授
1
13
我国奥运争光计画实施现状及运行机制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1-2002
孙晋海教授
1
14
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构建与2008年奥运会的互动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5-2007
孙晋海教授
2
15
山东省体育用品製造业市场结构现状及其最佳化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5-2007
连桂红教授
1
16
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4-2005
李思民
副教授
1
17
高校体育合作教学全体效应与和谐山东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5-2007
孙桂芳教授
1
18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6-2007
张承玉教授
1
19
齐鲁传统体育文化的数位化保护与开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6-2007
梁同福讲师
2
20
山东省体育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东省软科学项目
2006-2007
韩春利副教授
1
近5年基地研究人员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一览表
序号
成 果 名 称
项目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时间
1
体育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建
孙晋海(1)
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2
我国奥运争光计画实现现状及运行机制研究
孙晋海(1)
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
3
体育系统仿真
孙晋海(2)
第17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4
体能主导类项群训练负荷强度系统仿真软体的研製
曹 莉(1)
第18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
5
对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孙桂芳(1)
第16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
6
影响高等师範院校女生体育锻鍊因素的研究
孙桂芳(1)
第17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7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韩春利(1)
第17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8
我国“奥运争光计画”可持续发展研究
韩春利(1)
第20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9
360名专业运动员职业态度的实证研究
刘一民(1)
第20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10
世界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思民(1)
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11
高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孙桂芳(1)
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4
12
高师体育(教材)
王清玉(1)
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
13
运动负荷广义信息观及信息仿真技术在体育科研中的套用研究
孙晋海(1)
山东省研究生教学与研究成果奖,2004
14
2008年奥运会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互动研究
梁同福(1)
山东省研究生教学与研究成果奖,2006

基地发展规划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建设特色学科为出发点,以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和合作攻关为发展指南,以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体育行为、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方向,“以基地建设推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以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基地建设”为建设理念,力争3年内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基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基地。
1、以基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积极申报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继续做好体育社科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争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科合理的研究队伍,使我校的体育社科队伍实力和研究水平居于国内同学科的上游水平。在基本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突出特色研究。
3、积极做好体育社科项目及科研奖项的申报工作和课题按时结题工作。3年内力争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6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出版学术着作、教材3部。
4、完成建设工作。 山东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网页
5、举办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