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总结,时间为2012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2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总结
- 时间:2012年
-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
- 类型: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面对複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和“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奋力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4558.7亿元,增长11.8%;财政总收入1055.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9.7亿元、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2886.5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8.7亿元,增长15.5%;外贸进出口总额263.3亿美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31元,分别增长12.7%和12.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低于省控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2.4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2%;基本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力以赴稳增长,千方百计顶住下行压力,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创新政策稳增长。根据经济形势变化,果断採取应对举措,制定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7条政策措施和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重点工作意见,实施支持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稳定外贸、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市级中心镇建设等政策措施,把握了经济工作主动权。扩大需求稳增长。组织总投资近2000亿元的400多个项目集中开工。沪通铁路工程可研和广汇能源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恆力纺织新材料产业园、三一重工如东工业园等一批基地型产业项目落户、开工,15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赴欧美、日本和台湾、上海、武汉等地开展专题招商,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2亿美元,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986亿元。落实扩大消费政策,加强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市场建设,城乡消费不断扩大。最佳化服务稳增长。全力化解要素瓶颈,各类债务融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中小企业私募债实现零的突破,“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取得实质性进展,存贷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市本级整合设立产业发展资金5.4亿元,全市减轻企业负担超过23亿元。通过努力,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沿江八市保持领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二)创新转型步伐加快。坚定不移抓创新、调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加速最佳化。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0%,家纺产业成为全国区域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範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接近2600亿元,新培育形成海工、新材料等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13家,10条特色产业链建设有力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物流、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投入运营,濠河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建筑业施工产值达到3800亿元。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到14.6%。创新体系加速完善。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智慧财产权示範市,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範市,新增2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範区。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9.7%。国家级南通高新区进入审批程式,省级海安、如皋高新区获批,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45家。新增创投和股权投资机构22家。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用于科技人才发展,“312”产业人才发展行动计画全面实施,新引进国家“千人计画”人才15名、省级人才计画资助对象38名。
(三)沿海开发全面提速。把沿海开发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新空间,着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沿海开发进入加速产出阶段。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沿海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控制性详规,港口、产业、滨海城市规划全面推进,市域高速路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内河航道网等规划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快速推进。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通州湾快速通道开工,海启高速正式立项。宁启铁路複线电气化改造深入实施。连申线航道整治完成70%的工程量,通吕运河航道升级工程启动。兴东机场国际候机楼开工。洋口、吕四、东灶港一批港口基础设施投入运行,三夹沙匡围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围垦滩涂7万多亩。载体功能加速提升。南通开发区“5+3”特色园区格局形成。海安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吕四港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南通滨海园区建设全面展开,苏通、锡通科技产业园和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跨国、跨江合作园区功能有效提升,中奥苏通生态产业园落户。综合保税区获批,洋口港、吕四港国家一类口岸开放申报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式,家纺产业集聚区海关监管点投入运营。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新批超3000万美元项目44个、高新技术产业类项目37个。外贸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範基地获批。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定投资额增长70%。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50%以上。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迈出新步伐。私营企业数、个体工商户数保持全省第二,民营经济税收、民间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提高4.4个、1.4个百分点。新增百亿级特色板块2个,中天科技销售收入超百亿。新增驰名、着名商标34件,省级名牌产品86个。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所有制改革扎实推进,国有资源最佳化整合,沿海开发、城建投资集团成功组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五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融资能力增强,浙商银行南通分行开业。城乡制度设计和创新力度加大,中心城市重点区域建设管理体制调整,沿海前沿区域重点中心镇“区镇一体”管理体制实施。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三集中、三到位”全面推行。
(五)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加快改善。中心城市和城镇化建设持续升温。中心城市空间战略研究和重点片区规划编製取得重要成果,完成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等44项规划。重点区域开发提速。新城区10个项目竣工,商业金融文化集聚区启动建设。观音山新城、市北新城开发建设提速。南部新城形象显着提升。老城区改造提升扎实推进,启动寺街·名人文化区等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完成十字街综合改造主体工程。城市功能不断提升。146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一批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性项目实现突破。“102030”交通畅通工程取得新成效,5个城市快速路和27个骨干路网项目竣工。初步建成公共脚踏车服务系统。城市环境展现新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完成城中村改造、老小区整治、城市菜市场升级等项目45个。新建2个综合性公园、5个小游园和一批道路绿化景观带,新增绿地230公顷。城镇建设步伐加快。5个县(市)城新增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重点中心镇功能提升。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8.7%。农村和水利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75.4%。66%的行政村通过村庄环境整治验收。村级集体建设用地试点全面展开,扶持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水利建设投入加大,市区河道整治和农村河道疏浚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市区应急水源基本建成。全市城乡居民普遍饮上长江水。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範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覆核。制定实施加强环保工作的意见,开展“铁腕治污”行动,推进36项环境整治任务,镇村污水处理等三大工程加快实施。引江调水成效明显。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加大。连续21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新一轮绿色南通建设取得成效,全市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4万亩。
(六)社会建设全面加强。落实加强社会建设构建民生幸福城市和办好民生实事的意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十大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民生投入比重达到55.6%,10件4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就业和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万人创业”计画深入实施,新增就业8.8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8%,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新农合筹资标準分别提高10%、23.3%,城乡低保标準分别提高10.9%、16.8%,新农合政策範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超过75%。发放各类救助金8亿多元、惠及30多万民众。市区安置拆迁户1.5万多户,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795套,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文化建设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得到弘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扩大。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成为国家示範基地,唐闸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和产业项目快速推进。南通籍健儿在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勇夺2金2银。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省优质幼稚园占比达到69%,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普通高中实现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惠民程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下降21.8%、17%。优生促进工程全面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重点典型培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速推进。社会稳定、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行,“四项排查”扎实开展,公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人口服务、新型社区格线化管理等机制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有效。安全生产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1年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