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苏果超市等国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亳州,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0年度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 地区:亳州
- 类别:政府工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励精图治、成果丰硕
过去五年,是亳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既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多重自然灾害等重大考验,也迎来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等难得机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拚搏,圆满完成市二届人大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发展三次产业,综合实力明显跃升。
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5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27。5:40。5调整为26。7:37。6:35。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42。37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财政支出突破100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2009年,我市荣获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第二名,蒙城县、涡阳县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大力实施“125”行动计画和“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画”,工业化水平显着提高。“十一五”期间,医药製造、煤炭开採和洗选、农副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製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是“十五”末的4。1倍;全市规模企业达到552家,比“十五”末增加40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19家发展到70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着名商标57件。全市开发区已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比5年前扩大10倍;市南部新区工业组团入驻项目45个,现代中药产业园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节能减排目标全部实现。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累计兑付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财政性补贴资金34亿元。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畜牧振兴计画和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粮食总产达92亿斤,比“十五”末增长44。4%,连续5年受到省政府表彰;涡阳县率先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目标,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全市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45%、42%、40%,规模养殖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突破800家,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务经济加快发展,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万人次。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0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33。5%。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苏果超市等国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亳州,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大力推进“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并通过验收农家店1913家,城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深入实施“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画”,市博物馆、曹操纪念馆、涡河公园、魏武广场、宋汤河景观带建成开放,市北关历史街区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古井酒文化博览园、花戏楼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5倍和2。9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升格为二级分行,邮储银行、药都银行成功组建,徽商银行落户亳州,10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筹建;五年累计新增贷款140。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5倍,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商业保险快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
过去五年,是亳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既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多重自然灾害等重大考验,也迎来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等难得机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拚搏,圆满完成市二届人大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发展三次产业,综合实力明显跃升。
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5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27。5:40。5调整为26。7:37。6:35。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42。37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财政支出突破100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2009年,我市荣获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第二名,蒙城县、涡阳县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大力实施“125”行动计画和“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画”,工业化水平显着提高。“十一五”期间,医药製造、煤炭开採和洗选、农副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製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是“十五”末的4。1倍;全市规模企业达到552家,比“十五”末增加40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19家发展到70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着名商标57件。全市开发区已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比5年前扩大10倍;市南部新区工业组团入驻项目45个,现代中药产业园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节能减排目标全部实现。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累计兑付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财政性补贴资金34亿元。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畜牧振兴计画和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粮食总产达92亿斤,比“十五”末增长44。4%,连续5年受到省政府表彰;涡阳县率先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目标,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全市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45%、42%、40%,规模养殖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突破800家,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务经济加快发展,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万人次。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0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33。5%。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苏果超市等国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亳州,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大力推进“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并通过验收农家店1913家,城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深入实施“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画”,市博物馆、曹操纪念馆、涡河公园、魏武广场、宋汤河景观带建成开放,市北关历史街区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古井酒文化博览园、花戏楼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5倍和2。9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升格为二级分行,邮储银行、药都银行成功组建,徽商银行落户亳州,10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筹建;五年累计新增贷款140。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5倍,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商业保险快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