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政府档案。
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启东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上锐意改革、攻坚突破、奋力前行的一年。面对複杂多变的巨观形势,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批事关启东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类口岸开放获国务院批覆,宁启铁路启东段开工建设,南通大学启东校区招生启用。启东在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排名升至第37位,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43位。
一、调结构谋转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2014年,全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完成财政总收入168.4亿元,增长2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25亿元,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0元,分别增长9%、11%。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落实扶持政策,推动转型升级,全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00亿元,增长10%。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五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分别完成产值880亿元、555亿元,分别增长16%、18.6%。突出培优扶强,新增规模企业24家、亿元企业30家、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企业71家。支持韩华新能源、东成工具等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56亿元。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绩效,每度电产生的应税销售、入库增值税分别达33.4元、1.2元,列南通各县市第一。建筑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南通二建继续保持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第一,跃升至中国500强企业第308位。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突出项目建设,狠抓质量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90亿元,增长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完成应税销售370.2亿元,增长26.9%;实现入库税收33.7亿元,增长20%,增幅列南通各县市第一。新开工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7个,文峰二期、绿地新村沙、协兴港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快建设,圆陀角景观大道完成设计。维护金融生态环境,妥善处置金融风险,省金融生态市排名提升6位。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坚持政策惠农、科技兴农,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2亿元,新增扩建农业项目208个、高效农业面积13.3万亩。实现农产品出口额1亿美元,位居南通各县市前列。启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中国供销农产品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新增规模流转土地4.8万亩。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基本建成。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成省级家庭农场2家、南通市级家庭农场5家。海洋渔业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全省领先。
二、攻项目夯基础,沿海开发纵深推进
项目建设持续强化。开展重点工作“听看考”活动,落实市领导挂鈎园区工作机制,完成工业投资310亿元,增长14%。广汇能源、宏华海洋、神通能源装备等超10亿元项目加快建设,林洋光伏、丰益日化、西西艾尔等超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列入省沿海开发“六大行动”计画的30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顺利。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9.6亿元、用地指标2300多亩。
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全市八大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7亿元,园区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启东经济开发区在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三。吕四港环抱式港池进港航道基本完工,渔港经济区品牌体验馆、海鲜一条街完成规划设计。滨海工业园教育、商业等配套功能有力提升,博士创业园入驻科研机构10家。滨江医药化工园深入开展环保、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海工船舶工业园中心功能区加快建设,西功能区人才公寓、商业街全面开工。江海产业园规划展示馆开工建设,通航产业园通用机场报批有序推进。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2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4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4%。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68个,新增国家火炬计画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3家。孵化器面积增至4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72家,新增省级各类企业技术创新平台16个。人才工作南通领先,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34人、省“双创计画”人才5人。
三、拓路径求突破,改革开放循序而进
重点改革稳妥推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建立公布“5张清单”,取消、整合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全面取消非许可行政审批;向北新、近海、寅阳三镇下放事权196项;推进城市管理、环保执法向基层延伸;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全面实施。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部门职责有机整合。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国投公司、城投中心市场化运作。实施镇乡、园区财税体制改革,新增财力更多向基层倾斜。强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成功举办国际经贸洽谈会、科技节,开展港口开发、城市建设、新兴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题招商,组织招商突击月活动,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2个,达成意向投资568亿元;振华重工、华滋海工、卓达新材料、大富豪精品黄酒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成功落户。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实现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2.5亿美元。外经合作态势良好,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亿美元。
发展目标
对接上海深度融合。“139”工程课题研究形成最终成果,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启东基地正式揭牌。持续推进沪启园区合作,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与上海祝桥、桃浦等地区建立合作关係,全年引进上海企业32家,总投资105亿元。强化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对接,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功能材料产业研究基地,与上海电机学院签订全面合作协定。加快沪启旅游合作,在沪旅游行销力度不断加大。抓好面向上海“菜篮子”工程,新增直供基地32家、配送中心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