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是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该书内容包括:发热;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发绀;心悸;水肿;吞咽困难;噁心与呕吐;呕血与便血;腹痛;便秘;黄疸等。
基本介绍
- 书名:物理诊断学
- 作者:马明信 杨昭徐 程毓蒨
- ISBN:9787811168068
- 页数:353页
-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8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16开
- 版次:2版
内容简介
该书内容包括:发热;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发绀;心悸;水肿;吞咽困难;噁心与呕吐;呕血与便血;腹痛;便秘;黄疸等。
该教材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5年制本科学生编写的《物理诊断学》教科书。《物理诊断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入门课程,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必修的桥樑课。本教材自第一版出版至今已经有5年多了,在5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并于2006年人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章 发热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二章 呼吸困难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三章 咳嗽与咳痰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四章 咯血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五章 胸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六章 发绀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七章 心悸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八章 水肿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九章 吞咽困难
一、发生机制
二、病因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十章 噁心与呕吐
一、发生机制
二、病因
三、诊断思路
第十一章 呕血与便血
一、临床特点
二、病因
三、诊断思路
第十二章 腹痛
一、发生机制
二、病因
三、各类急性腹痛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十三章 腹泻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诊断思路
第十四章 便秘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十五章 黄疸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二、黄疸的分类
三、病因和发生机制
四、各类黄疸主要特徵
五、诊断思路
第十六章 皮肤黏膜出血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十七章 尿频、尿急与尿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十八章 血尿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十九章 无尿、少尿与多尿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章 尿失禁
一、病因、发生机制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一章 尿潴留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二章 腰背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三章 关节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四章 头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五章 肥胖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六章 消瘦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七章 眩晕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八章 晕厥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九章 抽搐与惊厥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三十章 意识障碍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篇 问 诊
第一章 问诊的重要性
第二章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 问诊的内容
第三篇 体检诊断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 视诊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方法
二、触诊注意事项
第三节 叩诊
一、叩诊方法
二、叩诊注意事项
三、叩诊音
第四节 听诊
一、听诊方法
二、听诊注意事项
第五节 嗅诊
第二章 一般检查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一、性别
二、年龄
三、生命征
四、发育与体型
五、营养状态
六、意识状态
七、语调与语态
八、面容与表情
九、体位
十、姿势
十一、步态
第二节 皮肤检查
一、颜色
二、湿度与出汗
三、弹性
四、皮疹
五、皮肤脱屑
六、紫癜
七、蜘蛛痣与肝掌
八、水肿
九、皮下结节
十、瘢痕
十一、毛髮
第三节 淋巴结检查
一、正常表浅淋巴结
二、表浅淋巴结的检查(包括检查顺序、内容及方法)
三、临床常见的淋巴结肿大
第三章 头部检查
一、头髮
二、头皮
三、头颅
四、颜面及其器官
第四章 颈部检查
一、颈部外形
二、颈部皮肤
三、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四、颈部分区
五、颈部肿块
六、颈部血管
七、甲状腺
八、气管
第五章 胸部的检查
第一节 胸部解剖和呼吸生理
一、胸部解剖
二、呼吸生理
第二节 胸部的体表标誌
一、骨骼标誌
二、自然陷窝和分区
三、人工划线
第三节 肺和胸膜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第四节 乳房
一、视诊
二、触诊
三、乳房的常见病变
第五节 呼吸系统病徵分析
一、肺实变
二、肺不张
三、肺气肿
四、胸腔积液
五、气胸
六、胸膜肥厚
第六节 心脏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第七节 血管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听诊
四、血压
第八节 循环系统病徵分析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五、心包积液
六、心力衰竭
第六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的体表标誌及分区
一、体表标誌
二、腹部分区
第二节 腹部视诊
一、腹部外形
二、皮肤与腹壁外观
三、呼吸运动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五、上腹部搏动
第三节 腹部触诊
一、腹壁紧张度
二、压痛与反跳痛
三、脏器触诊
四、腹部肿块
五、液波震颤
第四节 腹部叩诊
一、正常腹部叩诊音分布
二、肝脏叩诊
三、脾脏叩诊
四、胃泡鼓音区叩诊
五、腹水叩诊
六、膀胱叩诊
七、肾区叩痛
第五节 腹部听诊
一、肠鸣音
二、振水音
三、血管杂音
四、搔弹音
第六节 腹部常见病徵分析
一、肝大
二、脾大
三、腹水
四、腹部肿块
第七章 生殖系统、肛门、直肠检查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一、阴茎
二、阴囊
三、前列腺
四、精囊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一、外生殖器
二、内生殖器
第三节 直肠与肛门
一、视诊
二、触诊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第一节 脊柱
一、脊柱弯曲度
二、脊柱活动度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第二节 四肢与关节
一、四肢
二、关节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 脑神经检查
一、嗅神经
二、视神经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
四、三叉神经
五、面神经
六、位听神经
七、舌咽、迷走神经
八、副神经
九、舌下神经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一、随意运动及肌力
二、肌张力
三、不自主运动
四、共济运动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
一、浅反射
二、深反射(腱反射、肌牵张反射)
三、病理反射
四、脑膜刺激征
第五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一、发汗试验
二、皮肤划痕反射
三、眼心反射
第十章 全身体格检查
第一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目的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和内容
第四篇 辅助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
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学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发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
二、临床心电图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值
一、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测量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
四、老年人心电图特点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一、心房肥大
二、心室肥大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二、临床意义
三、鉴别诊断
第五节 心肌梗死
一、特徵性改变
……
第二章 其他常见心电学检查
第三章 超声心动图检查
第四章 呼吸功能检查
第五章 内镜检查
第五篇 病曆书写与诊断方法
第一章 病曆书写
第二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附录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索引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章 发热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二章 呼吸困难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三章 咳嗽与咳痰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四章 咯血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五章 胸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六章 发绀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七章 心悸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八章 水肿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九章 吞咽困难
一、发生机制
二、病因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十章 噁心与呕吐
一、发生机制
二、病因
三、诊断思路
第十一章 呕血与便血
一、临床特点
二、病因
三、诊断思路
第十二章 腹痛
一、发生机制
二、病因
三、各类急性腹痛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十三章 腹泻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诊断思路
第十四章 便秘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思路
第十五章 黄疸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二、黄疸的分类
三、病因和发生机制
四、各类黄疸主要特徵
五、诊断思路
第十六章 皮肤黏膜出血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十七章 尿频、尿急与尿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十八章 血尿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十九章 无尿、少尿与多尿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章 尿失禁
一、病因、发生机制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一章 尿潴留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二章 腰背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三章 关节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四章 头痛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五章 肥胖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六章 消瘦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七章 眩晕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八章 晕厥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十九章 抽搐与惊厥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三十章 意识障碍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二、诊断思路
第二篇 问 诊
第一章 问诊的重要性
第二章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 问诊的内容
第三篇 体检诊断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 视诊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方法
二、触诊注意事项
第三节 叩诊
一、叩诊方法
二、叩诊注意事项
三、叩诊音
第四节 听诊
一、听诊方法
二、听诊注意事项
第五节 嗅诊
第二章 一般检查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一、性别
二、年龄
三、生命征
四、发育与体型
五、营养状态
六、意识状态
七、语调与语态
八、面容与表情
九、体位
十、姿势
十一、步态
第二节 皮肤检查
一、颜色
二、湿度与出汗
三、弹性
四、皮疹
五、皮肤脱屑
六、紫癜
七、蜘蛛痣与肝掌
八、水肿
九、皮下结节
十、瘢痕
十一、毛髮
第三节 淋巴结检查
一、正常表浅淋巴结
二、表浅淋巴结的检查(包括检查顺序、内容及方法)
三、临床常见的淋巴结肿大
第三章 头部检查
一、头髮
二、头皮
三、头颅
四、颜面及其器官
第四章 颈部检查
一、颈部外形
二、颈部皮肤
三、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四、颈部分区
五、颈部肿块
六、颈部血管
七、甲状腺
八、气管
第五章 胸部的检查
第一节 胸部解剖和呼吸生理
一、胸部解剖
二、呼吸生理
第二节 胸部的体表标誌
一、骨骼标誌
二、自然陷窝和分区
三、人工划线
第三节 肺和胸膜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第四节 乳房
一、视诊
二、触诊
三、乳房的常见病变
第五节 呼吸系统病徵分析
一、肺实变
二、肺不张
三、肺气肿
四、胸腔积液
五、气胸
六、胸膜肥厚
第六节 心脏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第七节 血管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听诊
四、血压
第八节 循环系统病徵分析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五、心包积液
六、心力衰竭
第六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的体表标誌及分区
一、体表标誌
二、腹部分区
第二节 腹部视诊
一、腹部外形
二、皮肤与腹壁外观
三、呼吸运动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五、上腹部搏动
第三节 腹部触诊
一、腹壁紧张度
二、压痛与反跳痛
三、脏器触诊
四、腹部肿块
五、液波震颤
第四节 腹部叩诊
一、正常腹部叩诊音分布
二、肝脏叩诊
三、脾脏叩诊
四、胃泡鼓音区叩诊
五、腹水叩诊
六、膀胱叩诊
七、肾区叩痛
第五节 腹部听诊
一、肠鸣音
二、振水音
三、血管杂音
四、搔弹音
第六节 腹部常见病徵分析
一、肝大
二、脾大
三、腹水
四、腹部肿块
第七章 生殖系统、肛门、直肠检查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一、阴茎
二、阴囊
三、前列腺
四、精囊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一、外生殖器
二、内生殖器
第三节 直肠与肛门
一、视诊
二、触诊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第一节 脊柱
一、脊柱弯曲度
二、脊柱活动度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第二节 四肢与关节
一、四肢
二、关节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 脑神经检查
一、嗅神经
二、视神经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
四、三叉神经
五、面神经
六、位听神经
七、舌咽、迷走神经
八、副神经
九、舌下神经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一、随意运动及肌力
二、肌张力
三、不自主运动
四、共济运动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
一、浅反射
二、深反射(腱反射、肌牵张反射)
三、病理反射
四、脑膜刺激征
第五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一、发汗试验
二、皮肤划痕反射
三、眼心反射
第十章 全身体格检查
第一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目的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和内容
第四篇 辅助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
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学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发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
二、临床心电图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值
一、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测量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
四、老年人心电图特点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一、心房肥大
二、心室肥大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二、临床意义
三、鉴别诊断
第五节 心肌梗死
一、特徵性改变
……
第二章 其他常见心电学检查
第三章 超声心动图检查
第四章 呼吸功能检查
第五章 内镜检查
第五篇 病曆书写与诊断方法
第一章 病曆书写
第二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附录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索引
文章节选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二章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可理解为呼吸驱动和实际所能达到的通气量不匹配时,所产生的呼吸费力的主观感受。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描述多种多样,轻症患者可感觉胸闷、气短或气不够用,重者则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患者往往有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以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可伴有心率增快或发绀等表现。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呼吸困难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较为複杂。凡参与氧的交换、转运以及利用等多个环节的器官或系统病变时均可发生呼吸困难。其中心肺疾病是发生呼吸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呼吸困难的感觉来源于两个部分:①来自于特殊感受器的感觉冲动传入到大脑皮层,如分布在呼吸系统不同部分(主要是上呼吸道,其他包括肺、呼吸肌、胸壁)的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对来源于氧的运输和利用障碍的传人冲动途径尚不十分清楚;②对感觉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个人的心理特徵。
……
第二章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可理解为呼吸驱动和实际所能达到的通气量不匹配时,所产生的呼吸费力的主观感受。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描述多种多样,轻症患者可感觉胸闷、气短或气不够用,重者则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患者往往有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以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可伴有心率增快或发绀等表现。
一、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呼吸困难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较为複杂。凡参与氧的交换、转运以及利用等多个环节的器官或系统病变时均可发生呼吸困难。其中心肺疾病是发生呼吸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呼吸困难的感觉来源于两个部分:①来自于特殊感受器的感觉冲动传入到大脑皮层,如分布在呼吸系统不同部分(主要是上呼吸道,其他包括肺、呼吸肌、胸壁)的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对来源于氧的运输和利用障碍的传人冲动途径尚不十分清楚;②对感觉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个人的心理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