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体内诊断试剂

2020-10-10 15:56:43 暂无评论 百科

体内诊断试剂

诊断试剂从一般用途来分,可分为体内诊断试剂和体外诊断试剂两大类。用于诊断如旧结核菌素、布氏菌素、锡克氏毒素等皮内用的诊断试剂称为体内诊断试剂。

一、简介

诊断试剂大多为体外诊断试剂,少数为体内诊断试剂。体内诊断试剂主要指用于诊断旧结核菌素、布氏菌素、锡克氏毒素等皮内用诊断试剂。

二、结核菌素体内诊断试剂

1.原理
凡感染过结核桿菌的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具有对结核桿菌的识别能力。当再次遇到少量的结核桿菌或结核菌素时,致敏T淋巴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会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释放出多种可溶性淋巴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局部集聚,导致浸润。约在48~72小时内,局部出现红肿硬节的阳性反应。若受试者未感染过结核桿菌,则注射局部无变态反应发生。
2.常用种类
结核菌素是结核桿菌的菌体成分,有两种:
(1)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是罗伯特·柯赫(R.Koch)首先发明的。是从生长过结核分枝桿菌的甘油肉汤培养基中提炼出来的结核菌代谢产物,经过灭菌、浓缩形成原液,使用时再稀释成一定倍数(通常是2000倍),使每0.1ml含1U。
(2)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则是由塞伯尔(Seibert)首先製备。PPD菌素是一种由结核菌培养滤液製成、只含结核菌蛋白、不含结核菌体的生物製品。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更为精纯,为纯结素,不产生非特异性反应。PPD-RT23是由丹麦製造供应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已经取代OT。我国从人型结核菌製成PPD(PPD-C;BT-PPD),又从卡介苗製成BCG-PPD。

三、风险与控制

(一)受试样品剂量标化引起的风险与风险控制
1.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种新的皮内诊断试剂在批准上市前,必需进行剂量标化研究,即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体内诊断试剂的安全性,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寻找合适的人用剂量,此部分可能需要进行3个甚至3个以上不同剂量的探索研究。不同剂量研究可能出现不同效果,产生的风险也不同。剂量太低可能导致阳性率偏低;剂量过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大,可能会引起超强过敏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2.风险控制
临床研究可通过Ⅰ、Ⅱ、Ⅲ期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式降低风险,Ⅰ、Ⅱ期评价“低、中、高”不同剂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Ⅲ期进行标化后剂量的扩大验证试验。剂量越高风险越高,Ⅰ、Ⅱ期临床研究都应採用从低剂量到高剂量逐级递增的方式进行,只有确定低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时方可进行高一级剂量试验,每位受试者只接受一个剂量,不得在同一受试者单次给药试验时进行剂量递增的连续试验。单次给药试验完成后,若某一剂量的受试者出现不能耐受的症状,则不再进行下一个剂量的给药。如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或1/2受试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即使未达到最大剂量,也应停止试验。
(二)研究对象体质不同引起的风险与风险控制
1.可能产生的风险
本类製品临床受试者可能包括结核病患者、曾经感染Mtb但未发病者、BCG接种者和结核菌素阴性者。不同受试者体内Mtb带菌状态和免疫状态不同,对皮试试剂的反应和临床试验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均不同。国小、国中及高中生的结核菌素反应调查研究显示,PPD试验阳性的比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理论上,PPD阳性人群接受新型结核病皮内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大于PPD阴性人群;结核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可能大于正常人群。不同病情的结核病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包括大致正常免疫功能、免疫功能亢进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免疫功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皮内诊断试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和程度。
除了体内Mtb带菌状态不同,受试者其他体质不同,也可能导致临床试验不同的风险。如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不同,不同体质的人由于体内代谢酶及免疫系统存在个体差异而对药物反应不同,不同健康状态、是否有过敏史、是否患有急性传染病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均有可能不同。若受试者同时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可能会存在未知潜在危险,造成不良反应无法区分、原因难以查找的风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结核皮内诊断试剂皮试是基于Ⅳ型超敏反应原理设计的一种皮肤试验,该反应由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徵的局部超敏反应性炎症。对免疫亢进的受试者,可能会出现超强超敏反应,导致组织溃烂、坏死液化等严重状况。更糟糕的是,如皮试试剂本身是一种过敏原,还可能引起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硷粒细胞结合后引起过敏性皮疹、荨麻疹等皮肤及局部损害,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速髮型不良反应。
2.风险控制
临床研究应注意个体差异,严格进行入选人群问诊制,有过敏史者严禁入选;并在知情同意书中明确禁忌证内容,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性皮肤病者不宜入组。研究顺序则遵照健康者先行原则,在健康志愿者安全性得到保证后再进行结核病患者的研究;同是结核病患者,则遵循先初治后复治的原则。对不同年龄组人群,可按照从青年到老年再到少年的顺序进行,先注射15~45岁、46~65岁人群,最后再进行15岁以下人群的试验。另外,已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或最近参与了其他临床试验的人不应入组此次临床试验。
(三)注射技术差异产生的风险与风险控制
1.可能产生的风险
结核病皮内诊断试剂的正确临床使用方法为,皮内注射于受试者前臂掌侧前1/3处。受试者经正确皮试试验后,皮试部位应可见白色圆形隆起的皮丘并显露毛孔。如注射过深,可能无法诱导皮肤过敏反应,导致假阴性结果。
2.风险控制
在临床方案中建立皮试注射的标準操作规程,保证临床试验用样品注射的规範性和準确性。对承担临床试验的医务工作者应进行皮试试验前準备和皮试试验正确操作要点等培训。受试者接受皮试后应进行不良反应监测,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指征,应及时中断试验,以降低临床试验的风险。
(四)皮试试剂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风险与风险控制
1.可能发生的风险
类似製剂如PPD等已在临床使用多年,此类製品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发热以及製品本身作为潜在致敏原引起的急性过敏反应或迟髮型超敏反应。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均可能表现不同,大部分出现在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最严重的是急性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低血压、呼吸困难、休克及意识丧失等,可迅速危及生命。
2.风险控制
首先,应根据皮试试剂的特点,注意合理保存和正确使用样品。选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机构认定的临床研究基地进行临床研究,研究单位现场均应配有急救设备和药品,医务人员应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紧急和严重不良事件,相关事件的发生、处理、报告等均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範》要求在临床方案中给予明确。
其次,通过试验前问诊排除高危人群入选,皮试后加强监测和观察,及时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所有受试者接受注射后应于现场接受30min即时反应观察。临床研究者应能即时识别不良事件,当出现轻微过敏反应,研究者可使用抗组胺药及对症治疗;当出现头晕、噁心、面色苍白、脉弱等急性全身过敏症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或头低位、对症处理,如刺激人中穴、合谷穴、饮用糖水等,以便儘快恢复。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事件,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给予支持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急诊医学干预。只要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不会发生死亡事件。除了皮试后30min即时反应观察,在皮试后24、48和72h,研究者应对受试者进行系统的不良反应观察,并依据《局部反应分级表》、《生命体徵分级表》等,填写《药品不良反应和(或)事件报告表》。
再次,临床研究过程中无论研究样品还是对照试剂所致不良反应,均应积极治疗。对于皮肤及局部损害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如小水泡保持局部乾燥即可,大水泡可用注射器将泡内渗液抽出,涂碘伏或1%龙胆紫;溃疡和坏死可涂碘伏或1%龙胆紫或涂敷抗生素软膏,用无菌敷料包扎;淋巴管炎要减少前臂活动,并进行热敷或冷敷,疑有感染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出现发热症状时,给予对症治疗等。
最后,当发生相关不良事件时,研究者应能快速取得受试者编码或盲底,尤其当受试者出现全身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事件时,研究者应能迅速获取支持性治疗的急救措施及明确方案。此外,临床试验应建立有效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保证报告渠道畅通,确保严重不良事件应能在24h内向国家主管部门、伦理委员会和研究者迅速报告任何严重不良事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