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池明事件,2000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的杨池明博士宣布自己解密了疯牛病,从而引爆了学术界。之后有人质疑其身份学历等涉嫌伪造,从而引起了双方的很大争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池明事件
- 性质:造假事件
- 地点:美国
- 类别:科学研究
介绍
据《科技日报》报导,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杨池明,揭开了百年来困惑科学家的疯牛病成因之谜。有人质疑,其身份中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所,是杨池明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注册的一个“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商用名称。
质疑焦点: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身份。
起因
破解疯牛病之谜
疯牛病老年痴呆症致病机制惊人类似 发现意义在于此类病症有可能被遏制 推翻199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观点
2000年8月23日,北美最大的科学协会———美国化学会在华盛顿召开第220届年会。会上,来自中国南开大学的年轻科学家杨池明博士提出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引起轰动,欧美各大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这条讯息。路透社和英国着名的科学杂誌《新科学家》在8月26日特别介绍了杨池明的观点。
通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杨池明博士的研究发现,疯牛病的致病朊蛋白序列和老年性痴呆症(也称阿尔茨海(左黑右每)病)中的BETA—蛋白序列有化学性质方面的惊人类似性。也就是说,这两种神经退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类似性。同时,杨池明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推翻了因提出疯牛病和相关疾病“朊病毒蛋白错摺叠”理论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教授的“错摺叠”观点,并且首次从理论上提出蛋白病毒不需要核酸的化学基础。
这个发现的意义在于:困扰欧美国家上百年,让全世界科学家束手无策的疯牛病和老年痴呆症有了被遏制和治癒的可能。
过去一百多年来,疯牛病和老年痴呆症一直是发病机制不明的绝症。目前,仅在北美就有近300万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在我国,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数量也不断上升。疯牛病近两年在欧洲的爆发,已经到了让欧洲人谈牛色变的地步,几十万上百万的病牛被宰杀,人类被感染髮病的患者人数尚不能确定。在此前几十年的研究中,病毒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对疯牛病的发病机理争论不休,但他们的观点都无法令人信服。稍具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一切变化过程无非两种:物理过程或化学过程,二者必居其一。病毒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的研究虽然有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是在物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寻找病毒的成因。
1999年春天,杨池明在美国提出了“疯牛病中的神经化学”的新学科概念,这是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在无人喝彩甚至生物学术界压力重重的景况下,杨池明埋头于有关研究。回国后,他在科技部、中科院和南开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神经化学研究室。杨池明认为,疯牛病的成因可能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关。将一百年来对疯牛病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化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的论证结果不仅支持了杨池明的猜想,也说明神经退化疾病的研究需要从20多年来单一的生物物理手段转向化学生物学研究,从而也显示出他提出的“神经化学”概念不仅正确,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杨池明将他的发现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在今年8月发表了他的观点。路透社医学部评论说:此研究结果可能为开发有效治疗药物提供了契机。
目前,杨池明博士和他的实验室正在以化学方法设计预防、治疗疯牛病及老年性痴呆症的药物。杨博士表示:实验性药物的製成可能需要3—5年或更长的时间。目前已有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财团向他表示了投资的意向。
有意思的是,杨池明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引起轰动之后,国外很多地方马上成立了从事神经化学课题研究的公司。而南开大学目前仍然是亚洲惟一拥有神经化学课题组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事件经过
2000年8月北美最大的科学协会————美国化学会在华盛顿召开第220届年会。会上,来自中国南开大学的年轻科学家杨池明博士提出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引起轰动,欧美各大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这条讯息。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杨池明,在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合作研究中,对疯牛病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大胆提出了疯牛病蛋白自由基即为疯牛病中的亚病毒的理论构想,他认为真正的疯牛病蛋白亚病毒最可能是由蛋白的氧化反应所形成的疯牛病蛋白自由基。而以前,氧气和自由基化学在疯牛病中的作用几乎完全不为人所知。
方舟子质疑
引起方舟子注意的是杨博士在论文中的联繫地址以及对他研究身份的介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圣地亚哥生命科学和健康研究所主任”。
我刚好就在圣地亚哥定居,经常要上加州大学查资料,有多位同学、朋友在这所大学工作或工作过,却从来没听说有这样的研究所。杨博士给出的这所研究所的通讯地址,是邮政信箱,表明这所研究所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如果一家虚拟的网路公司用邮政信箱当地址,很正常;一所有实验室的研究所也这幺乾,就很奇怪了。
向加州大学的工作人员查询,没有人听说过这所研究所。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通讯录中,也找不到杨池明这个人。最后在圣地亚哥市政府记录中发现了蹤迹:杨池明在1998年7月28日向市政府登记了名为“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商业化名,登记号为1998019480。原来所谓“圣地亚哥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所”,不过是杨博士本人的商业化名而已。
在美国,组建一个法人机构已相当容易,而登记一个个人拥有的商业化名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要该名称还没给别人注册掉,花几十美元到市政府登记然后找家地方报纸登一个月广告就完了。
但是,这样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圣地亚哥生命科学和健康研究所”,这样的“主任”,其实只是个商业化名,这与国内读者理解几乎完全不同。
回应
对于方舟子的质疑,杨池明告诉记者,在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里都有很多研究所,当然规模有大有小,知名度也有高有低,何况加州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有很多敏感的研究部门是外人很难了解的。我们这个研究所比较小,是由我牵头搞的,有十几个人,还有一些都是请来的兼职教授。只是为了联繫方便,后来改用了邮政信箱。
而对于同为海外留学人员的质疑者方舟子,杨池明说———
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几乎全美排名前几位的大学都呆过,从来没有听说过方舟子这个人,更没有看过他的网站。但我知道,在美国有很多像他这样出身的人,搞科学研究弄不出什幺名堂,混不下去了就改行办个网站谋生,靠发布谣言,攻击他人来炒自己,以获得更多的网民,最终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但在国外,人们已经对此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能国内还不太适应。
杨池明说,也曾想过要藉助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名誉,但又想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否有必要去跟方舟子打官司,他的目的就是要藉此出名,如果这样做了不正中其下怀,所以现在还没有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