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变到血清需要多久
血液和血清是指人体血液的两个不同形态。 血液含有细胞和纤维蛋白原,而血清则含有血液中的溶解物,如游离蛋白质、糖类、脂类、激素、酶等。 血液在体内循环,当它从静脉或动脉中提取时,没有添加抗凝剂,它很快会凝结。 通过添加抗凝剂,我们可以维持血液在液态状态,这就是血液变成血清的过程。
抗凝剂将血液中的凝固因子加以离解,并且特别针对转化原(Fibrinogen)这种特殊的凝血蛋白。 提取的血液在被置于室温下之后,抗凝剂可以将血液的凝固时间延长至1小时左右,这取决于血液采集之后的时间、采集方法和温度。当血液变成血清之后,它的外观会变得透明、黄色、粘稠且不会凝结。
2、影响血液变成血清的因素:
影响血液变为血清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采集的时间和方式。 血液在采集后的10分钟内变成血清,因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仍然存在,因此此时需要加入抗凝剂。 如果抗凝剂的添加时间超过10分钟,则会造成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血凝块,这样就无法获得纯净的血清液。
血液采集时对部位的选择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采集过程中,应避免静脉曲度和疤痕处。 对于婴儿或小儿,选择常常是翻盖式与获盖式静脉管。 翻盖式静脉管是将整个组件放置于导管上,开始采集血液。 采血后使用收集管转移血液。 吸血管在血管周围切口处,放置采集器采集血液的总时间大约是5分钟。 在这里,必须记住,如果在5分钟内采集的血量不足,则会影响后续的试验结果
3、使用血清作为样品
血清在许多医学和生物学实验中用作样品。 在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体内,一些化学物质会被过多生产或分泌,这些化学物质会与血液中的其他组分一起进入血清中。 检查血液中这些特定物质的含量可以帮助识别疾病。 对于使用血清样本的试验,血液被采集后通常需要放置一段时间,以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分离。 血液被存放在容器中,例如试管、离心管或其他容器中,让其在室温下进行固化。在固化完成后,采用离心或其他分离方法将血液中的细胞和凝块分离。 最终,如果遵循正确的培养和操作步骤,就可以获得一个纯净的血清样本。 血清样本可用于许多试验,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其他分子分析方法,以识别患病状态或检测特定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