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管的保存时间对于血液的质量有影响吗?
在采集完血液之后,医护人员往往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后续处理,那么这段时间长短是否会影响血液的质量呢?
事实上,血液在采血管中保存的时间是有限制的,过长的保存时间会导致血细胞逐渐死亡,从而影响血液的质量。
血液在采血管中最长可以保存多久?
一般情况下,血液在采血管中最长可以保存4小时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血细胞会逐渐死亡,导致红细胞膜破裂,释放细胞内部的含铁血红素,此时血液会呈现出红棕色,表现为"甜菜汁"状态。
为了避免保存时间过长导致血液质量下降,医疗机构会尽量确保采集和处理血液的效率,以尽量缩短采血管中的保存时间。
保存时间过长会对哪些检测指标产生影响?
保存时间过长对于某些检测指标的影响较大,主要包括:
1. 血细胞计数和比容值:保存时间过长后,由于血细胞会逐渐死亡,导致血样的体积减小,血细胞计数和比容值会偏低。
2. 细胞形态:保存时间过长后,血细胞不仅死亡,而且变形,形态不规则,这会对鉴定血样中异常细胞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3. 生化指标:比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保存时间过长会因为微生物的作用和细胞崩解导致指标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
如何确保血液质量的有效控制?
为了有效控制血液质量,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血液采集和处理,确保血液在始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
2. 对于需要常规检测的血液,如血常规等,医疗机构应尽量在快速采血管中进行(保证血液处于抗凝状态),以确保检测精度。
3. 对于特殊检测项目,比如免疫学检测等,医院应根据临床需要制定相应的血液处理方案,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血液保存时间。
4.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质控管理制度,确保血液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