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背?
背是指记忆,是一种人脑的认知行为。背诵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学习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都需要进行背诵。
背诵可以帮助记忆,但是背诵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通过背诵,可以训练自己的自律能力、集中精力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2、背诵的频率应该是多少?
背的次数多了,不仅会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让人疲惫。反之,背的次数少了,就会不利于记忆。那么每天背诵的频率应该掌握在多少次左右呢?
3、如何控制背的频率?
背的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要看个人的情况和背的内容。如果要记忆的内容难度较大,每天背的次数可以少一点,比如2~3次。如果要记忆的内容相对简单,可以多背几次,比如4~5次。总之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具体内容去控制。
注意,背的时间也要控制好,每次背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20~30分钟为宜。如果感到疲劳或者效率低下,可以适当休息一下,调整好状态再继续。
4、背的间隔时间怎样安排?
记忆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中间需要适当的休息时间,这样才能让记忆更加牢固。学习专家认为,背诵时,最好采用“分散练习”的方式,即在相同的时间内,分成多次学习。
比如,目标是背诵一篇文章,可以将这篇文章划分成几个小节,每节背诵后,可以适当休息几分钟,或者换个角度看看,或者干脆休息一下,找找感觉,之后再接着背其他的小节,这样循环几次,知识就会逐渐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