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手术后多久能走路
跟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一旦发生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的康复期对于恢复患者的步态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那么,跟骨骨折手术后多久能走路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1、手术后立即轻度负重
手术后,患者需要拄拐,不能负重,由于跟骨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差,需要依靠足踝下端肌群的牵拉来帮助骨折片复位和愈合。所以可以采取医生特定的训练方法,让得到治疗的部位能尽量支持一定的重量。
通常来说可以在第一天的术后短暂的进行立即轻度负重,患者单脚支撑10s,重复10次,然后双脚分别支撑10s,重复10次,这样训练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而调整。
2、术后1-2个月在平地上行走
在经历了短暂的立即轻度负重之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逐渐增加步行训练量,直至能够在平稳干燥的平地上做到一般行走10分钟左右。针对搜山的患者,建议电话或视频会诊。
通过逐渐适应、逐渐增加步行负荷,可以实现对足踝下极肌肉的有效锻炼和对跟骨骨折的治疗。
3、术后2-4个月逐步上坡下坡
当患者能够在平地上行走10分钟左右之后,可以逐渐增加行走的时间和步数,直至能平稳步行半小时左右,且不需要拄拐。
逐步增加上坡下坡的训练,一般可以在术后2-4个月进行。由于山势和坡度各异,万一需要疏散,患者需要有力支持。
4、术后4-6个月慢跑和行山
在破坏了原来的支持结构并加以修复的情况下,末梢部位的恢复需要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在术后4-6个月逐渐增加慢跑和行山的训练量。
然而,患者需要注意的是,训练过程中要遵循“量力而为,不超负荷,不过急”的原则。同时,患者需要注意保护足部感染的口子,以防细菌侵入,造成二次感染。
总结
跟骨骨折手术后多久能走路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而定,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术后康复训练的开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患者需要通过逐渐增加负重、逐步增加行走时间,等等方式来实现对足踝下极肌肉的有效锻炼和对跟骨骨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