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发病与传播
乙肝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等,通常为1-6个月,最长可达9个月。潜伏期结束后,如果机体免疫力无法控制病毒活动,则会出现乙肝病症状。急性乙肝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黄疸、尿黄等肝功能异常症状。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感染源很广泛,感染的途径也很多,因此要注意生活卫生,避免危险行为。特别提醒孕妇及新生儿,应注重预防乙肝的母婴传播。
乙肝的慢性化
一部分患有急性乙肝的患者,病后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将病毒压制下去,自愈出院。但是大约5%-10%左右的患者不能自愈,成为乙肝病毒的慢性携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携带者会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和肝脏损伤率与慢性炎症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有关,大部分病人是在急性乙肝后半年内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导致慢性化。
乙肝治疗对发病的影响
乙肝的治疗是非常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乙肝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其他辅助疗法。治疗早期,病情缓解,症状减轻,病毒量下降。持续治疗还可避免乙肝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患有乙肝的患者来说,及早治疗是重要的。
结论
乙肝的潜伏期可以长达数个月,患者需要警惕自身身体状况,定期检查身体指征和相关指标,判断是否可能进行乙肝病毒的感染。有任何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以便进行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