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妇出血定义
产妇出血是指分娩后经阴道排出的血液量超过妇女月经期间的正常量。通常产妇分娩后会出现产后出血,但若血液量超过正常值,就需要引起重视。
2、产妇出血时间
一般情况下,产妇分娩后的1-2个小时内会出现分娩后出血,也被称为初期产后出血。如果出血量在这个时间段内超过500ml,或者超过产后6小时内持续流血的情况下,就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产后出血还有一种情况是指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的出血,这被称为晚期产后出血。这种出血的原因相较于初期产后出血症状则更普遍,是因为胎盘未完全排出,导致阴道遗留组织块,导致子宫出血,比较容易引起感染,必须及时治疗。
3、如何预防产后出血
预防产后出血对产妇的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是几个注意点:
第一,准妈妈要加强自身体质的锻炼,增加身体的抗御力;
第二,更加注重孕期的饮食搭配,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品,包括瘦肉、蔬菜、水果等等,补充能量同时也有助于血红蛋白的生成和补充;
第三,注意产后的恢复护理,产后首7-10天要卧床休息,少站立和多休息有助于减轻子宫压力,减少撕裂风险。
4、处理产后出血的措施
轻度的产后出血,可以通过卧床休息、食补的方式来处理。但如果出血量过多,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处理。产后大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输血等治疗,有的医院会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技术,将子宫供血的动脉进行封堵,以达到止血的目的,需要慎重选择医院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