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储存温度对放置时间的影响
抽取的血样在不同的温度下,其保存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室温下的血样保存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冰箱中可保存数天,而冷冻保存则可保留几周或几个月。这是因为高温会加速血管中的细胞死亡和代谢,使血液失去生物活性,长时间保存后血细胞已经死亡达99%。因此,如果要延长血样保存时间,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温度。
同时,需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血样(如全血、血浆以及血清)在不同温度下的保存时间差异也会很大,所以在进行实验和医疗检验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最适宜的温度条件进行保存。
2、不同的抗凝剂对保存时间的影响
在抽取血样的过程中,使用的抗凝剂种类也会影响其保存时间。一般来说,EDTA(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保持细胞结构完整性,保存时间较长,一般可保存3-7天。而肝素抗凝剂则可用于冷冻保存,可以保持6个月的有效期,达到了延长保存时间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抗凝剂种类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具体实验和检验的目的,不同的抗凝剂会对后续检验结果和实验原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实验或者医疗检验时,需要慎重选择。
3、样品稳定剂的加入
在血样采集后加入样品稳定剂可以有效延长血样的保存时间。稳定剂可以防止血样中活性物质在保存期间失活,保护血细胞和蛋白质不被降解,最大限度地保持血液特性的稳定,同时保证血样质量不受采集方法、运输条件、储存时间和保存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样品稳定剂供选择,如TruGene、RNAstable、RNAlater和PreAnalytiX等。不同的稳定剂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价格,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稳定剂。
4、抽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除了储存条件及后处理等因素对血样保存时间的影响外,一些抽样过程中的误操作也会对血样保存时间产生影响。例如,采血时需要充分混合抗凝剂与血液,否则凝固会导致诊断不准确;同时在采集完毕后,需要轻轻搅拌一下,促使抗凝剂充分混入血液,再储存。
此外,在抽样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抽血管和采血针,频率不宜过高,过度频繁的采血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和流变学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