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官方及很多人常用的试茶法,在一个标准的器皿里几克茶几重泡出的汤,以色、香、味、耐泡度为评茶指标,其实那只代表着部分茶类一贯评试标准,因为,其它茶类的茶滋表现是从强到弱到劣而弃(如青茶里好的九泡有余香,绿茶四泡已尽其味);对于普洱茶合适吗?我只能笑笑,当然不能主观地去否定,但是如今《普洱茶》的标准大家都还在辩论得脸红耳赤,而先认定其品试标准,我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个人认为,普洱茶每一泡的变法都非常微妙,每一种冲泡手法都能呈现不同的品感,每个茶区的汤质表现都不相同,制程也稍有不同,特点不同,存放环境不同,更因为湿度与温度的原因,国内每个地区对于普洱茶的口感差异性更大,口感习惯更是不同,试茶标准如何制定?
普洱茶讲究的是“越陈越香”,是“品茗级”,是茶的内部时间,是茶性的成熟度,是滋味及香型的稳定表现,我们是否,能换个评试思维,放弃一些表面性的、易变的、不稳定的及难经推敲的目前所谓的评审要素(如香味,单纯的苦涩刺激感,新茶的饱满度等),而用更深一层的体感(如津,甘,韵,气)去作为一种品饮过程的感受标准?如何操作,如何感受,还待业内各位专家前辈细细考量.
重手试茶,试出的只能是缺点,却会掩饰了普洱茶相比其他类茶里最出彩的优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常用的重手法试新茶,看似简单易懂,有人却不负责任地灌输一些“经验”如什么“三泡不掉水”就能说明茶质,苦涩能较快转为回甘生津的就足以说明是好茶,但茶滋的延伸及体感的延伸呢?如果是试已有几年转化的茶呢?老茶呢?港仓、广东仓、台湾仓、大马仓、各地的家庭小仓的茶呢?太多的不同因素下,不同的口感习惯下,普洱茶变化之复杂是目前没法完全理解的,如果简单地用口腔感觉评定,那这普洱茶在世上也辉煌不了几千年。也难怪央视《小崔说茶》里一些其它茶类专家们沿用着对其它类茶的评茶方式品试普洱茶后对普洱茶的不合适的评价。
那什么是好茶呢,我个人觉得,除了口腔的表现,还要有着绵长体感表现的茶。当然,好茶并不容易找到,但如果没有持久体感和丰足茶韵的茶,是不会成为好的普洱茶。简单的如三泡不掉水的茶多如牛毛,但并不见得都会是好茶。普洱茶好茶其实就三个词:持久,风韵,渗透力。
试普洱茶,应该是试其在冲泡中各种变化的持久表现力,而不是瞬间的口腔暴发力
茶随着时间和适合的转化条件不断向成熟迈进,试茶及品饮的标准如何能有真正的统一?
冲泡和品试普洱茶,我认为还不宜给它套个框框,过急地给它定下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标准。
还是借用邹炳良老厂长的一句话吧,对于普洱茶,我们都还是小学生,还要不断地学习,,,,,。
个人认为,把试茶标准的争论先放一边,当经验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找出每个人自己最易理解和合适的试茶方法。茶对于人来说,是什么?茶之最终为品,为玩,为融合自然。
目前普洱“江湖”纷扰乱杂,清心品茶谈何容易。努力学习找寻好茶的同时,不如去想一想如何喝好手头的一杯茶。人生百载,如白马过隙,如何在繁琐的生活中体验那份忘我的宁静,静心伺茶去!
很多人问起,普洱茶该如何冲泡,我回答:没有手法,只有特点。找到茶的特点,你就已掌握冲这款茶的手法。手法从茶,手法由心,百般手法成就了百般滋味,这就是普洱茶。随心随意,适口为上。
每一个人对同一款茶品的感觉和理解都不一样,在经验较为充足的前提下,适口舒心已是好茶;冲泡有标准吗?比起试茶来说,更没标准!手法上的高、低、缓、急、稳、静、匀,方式里的摇、绕、烘、闷、浸、煮,再加上思想里的和、跳、拼、择等,都会产生出绝然不同的普洱茶滋味,可说是千变万化,再加上茶品的存放环境不同,泡茶器皿的不同,各地各人用水的不同,品茶环境、天气的不同等等,如何为标准?
大家还是放松点,普洱茶的研究建立在慢慢的体验过中,答案也肯定是在将来,一些所谓的大师前辈们还停滞在几年前的那类分山头,分茶种,分辨什么纯料与拼配,细分滋感的前后左右表现等,周而复始地在自己设的怪圈圈里转不出来,忽悠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时,我想着也觉得可笑。明眼人和细心喝茶的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已没人再去钻这死胡同,普洱茶要去钻研的并不是这些。如果喝普洱茶,当你定位在于品,在于玩的时候,随心随意,喝茶就简单了,一切只为了享受和体验,经验在过程中积累会比学习别人的知识更加真实和惬意。参研大师专家们自己都弄不明白的“外功”时,不如练习自己的“内功”。
个人对品饮普洱茶的看法为:茶本无法,思想为法,顺性品其正味,逆性而试其优劣。顺其性则茶嫩水柔,茶老水强,茶烈宜轻,茶弱宜重,味杂宜降,茶劣则弃,生茶在伺在尝,老茶在悟在驭,熟茶宜饮宜和;当你的经验及理解达到一个高度时,你的茶就会站在同一个的高度。
茶顺茶性而品,必需先知茶性,每一款茶都有着不同点,在甘、甜、厚、滑、苦、涩、酸、杂等口感中,要弄懂并理解因果,才能泡好一壶好的普洱茶,这当然需是通过不停地积累和对比中而得出的经验。
苦尽甘来,汤重压舌,入口即化,舌底鸣泉,重如无物,气韵绵绵,无味之味等等,一切不易理解的普洱茶常用形容词汇也必定要通过实际品试后才能一一认识。
普洱茶需要细品,品那群山珍露育出的幽幽茶香;普洱茶需要感受,用身体去感受时间带出的绵绵沉韵,在优雅的环境中,静心细品着普洱茶,人茶一体时,得真味者往往已是进入“道”的精神境界。

怎么去品普洱茶
品饮普洱茶必须趁热闻香,举杯鼻前,此时即可感受陈味芳香如泉涌般扑鼻而来,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兰清菊之下。
啜饮入口,始能得其真韵,虽茶汤入口略感苦涩,但待茶汤于喉舌间略作停留时,即可感受茶汤穿透牙缝、沁渗齿龈,并由舌根产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时满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气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韵”。
如何品普洱茶熟茶
熟普的厚度,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当茶汤滑进口腔,刺激味蕾,用舌尖搅拌茶汤,感受搅拌的力量和口腔被撞击的感觉,你就会充分感受到它的饱满丰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粘稠感。
即“油润感”,类似喝鸡汤或米汤一样的感觉,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而品质不好的茶汤就会有“锁喉”之感。冲泡了三四泡之后的熟茶汤,喉咙清爽滋润,嘴巴不干不燥,咽下去之后整个肚子是温暖舒适的,这就是熟茶的润度体现。通常很滑的茶,喝过后会有一种“留下了一层油”的感觉,温润如玉、如沐春风。
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六茶山在当时的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大部分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加工后,运销国内外,因为茶叶在普洱府制作,然后进贡或销往各地,取名普洱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放大啦资源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fangdala.com/content-21-221096-0.html
- 上一篇: 一天中钓鳜鱼最佳时间
- 下一篇: 大麦茶的好处有哪些 大麦茶有什么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