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茶因产于江西省石城县通天寨的通天岩而得名。通天岩茶是历史名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通天岩
通天岩山势险峻,石山耸峙,怪石嶙峋,岩赤如霞,呈现紫色砂砾岩区的特有景色。沿着寨西小道蜿蜒而上,登石阶500余级,前面有一巨石耸立,其形上合下开,高广约两寻丈,内如合掌,外若两大指之合,顶泐新月形,并有异常光辉,通天岩由此而得名。这里山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山顶四周所砌之墙,至今犹存;相传元朝至正末年,义军陈友谅所部踞守此寨,为朱元璋所破。通天岩右侧,一石笋拔地而起,直抵云霄,名曰:石笋云霄,蔚为奇观,为琴江八景之一。
通天岩茶园
茶园多分布于重岩叠翠的深谷幽壑之中。这里植被繁茂,云雾缭绕,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8.3℃,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空气湿润,土层深厚。
在这里种植的茶树芽叶肥厚,内含有效成分特别丰富,为制茶提供了优良的物质基础。通天岩产茶历史悠久。
据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石城县志》 记载:谓县南十五里通天岩有异茶,善制者往往携囊就采制,清芬淡逸,气袭幽兰,绝胜宁芥赣储。
可见远在清代,这里所产通天岩茶的品质,就远超宁都县林芥茶和赣县的储山茶了。
人文历史
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大岩洞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坡、阳孝本、王阳明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了众多遗迹。
当年蒋经国在赣南期间曾经居住在这里。通天岩的第一胜景——忘归岩巨石横空,状若雄狮,极为壮观。有一个3米高、5米宽、10米长的扇形石洞。炎夏登临,洞内清风徐来,暑意顿消,令人流连忘返,故言忘归。
采茶
通天岩茶采制精湛。在谷雨前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
该茶早先由僧人在寺院附近山岩上零星种植、采制,主要是在大马栏、小马栏、张天窝、茶窝里等处,其中以小马栏所产品质最佳。如今有关部门正积极创造条件,大力进行茶园基地建设,力争多产通天岩茶,使这颗明珠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
制茶工艺
经杀青、初揉、炒青和复揉、烘干四道工序制成。
杀青
杀青锅温为150~160℃,每锅投叶量0.5公斤左右,历时3~5分钟;
初揉、炒青和复揉
主要是使通天岩茶初步形成细条,然后再入锅炒青,并进行复揉,此时实质上是边炒干边理条的过程,炒至通天岩茶五成干,通天岩茶初具条索,即出锅进行烘干。
烘干
在烘笼中烘焙约1小时,烘至足干,下烘收藏。
成茶品质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润绿显毫;香气清高幽雅,汤色清澈,味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冲泡方法
瓷杯冲泡法,适于泡饮中高档通天岩茶,如一、二级炒青通天岩茶、珠茶通天岩茶、烘青通天岩茶、晒青通天岩茶之类,重在适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观察通天岩茶的色、香、形后,入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逸,保持水温,以利茶身开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钟后开盖,嗅茶香,尝茶味,视茶汤浓淡程度,饮至三开即可。这种泡饮法用于客来敬茶和办公时间饮茶较为方便。杯泡法,通天岩茶与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为适中。喜浓饮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饮者可略少加茶。
功效
减肥作用
通天岩茶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防龋齿作用
通天岩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抑制癌细胞作用
据报道,通天岩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放大啦资源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fangdala.com/content-21-214410-0.html
- 上一篇: 风浪中的几种浮漂使用技巧
- 下一篇: 二月二出生的孩子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