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品质特征
西湖龙井有春茶和夏秋茶之分,龙井春茶外形扁平光滑,色泽嫩绿,清香高嫩,有淡淡的栗香味,或部分带有高火香;滋味浓醇。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香气比较粗糙,滋味浓但略显苦涩,总体品质相比春茶差。
西湖龙井春夏茶辨别
明前茶和雨前茶的区别在于两者的采摘时间不同,明前茶数量比较稀少,茶汤滋味更加香醇。雨前茶的茶汤略带苦涩,但是营养物质含量更丰富。
西湖龙井的分类
西湖龙井的品种非常繁多,其中最有名的种类是大佛龙井、狮峰龙井和梅坞龙井,且每个品种的产地都不同。大佛龙井产自新昌,狮峰龙井产自龙井村、狮子峰、翁家山一带,而梅坞龙井则产自云栖、梅家坞一带。
龙井茶等级特征
1、一级
此一级龙井茶特点为扁平尚尖削,色泽为翠绿尚润,闻起来有一股特别的香气;
2、二级
二级龙井茶品质特点是扁平有芽锋,看起来很洁净,色泽为绿中带翠;
3、三级
三级龙井茶为扁平稍狭,外观洁净绿润,香气比较纯;
4、四级
四级龙井茶品质特点也是扁平稍狭,外观洁净绿润,香气纯;
5、五级
五级龙井茶品质特点是尚扁带阔条,外表为绿微黄,口感欠醇;
6、六级
六级龙井茶品质特点是欠扁带阔条,香气比较粗,口感很粗淡。
浙江龙井≠西湖龙井
历史上按产地不同,西湖龙井茶有“狮(狮峰)”、“龙(龙井)”、“云(云栖)”、“虎(虎跑)”、“梅(梅家坞)”五个品牌,其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但如果你到一些小店或者不规范的市场里去买龙井茶,也许会有店家向你推荐“浙江龙井”。
不过业内行家说,在龙井茶行业内,根本没有“浙江龙井”这个概念。《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规范了龙井茶的三大产区和称呼:凡西湖区168平方公里范围内产的龙井茶,通称为龙井茶西湖产区。只有这里种植、生产、炒制出来的龙井,可以使用约定俗成的称谓——“西湖龙井”;而除西湖区之外的杭州地区,则是龙井茶的钱塘产区;除去这两块产区之外,所有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保护范围的地区,称为龙井茶越州产区。
龙井茶的主要产区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的群山之中。西湖龙井分一级产区和二级产区,一级产区包括传统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五大核心产区,二级产区是除了一级产区外西湖区所产的龙井。“狮”字号为龙井狮峰一带所产,“龙”字号为龙井、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五云山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一带所产,“梅”字号为梅家坞一带所产。
龙井茶的保质期
通常,密封包装的西湖龙井保质期是12个月至24个月不等。散装茶叶保质期就更短啦,因为散装摆放在外的过程就会吸潮、吸异味,这样不仅使茶叶丧失原茶风味,也更容易变质。当然,有些茶叶品种是越成越好的,像普洱茶、砖茶,保质期可达10到20年。
西湖龙井保质期以及保存方法如下,茶叶最怕高温、光和潮湿。所以,保管茶叶要干燥和低温,你可以把茶叶放入能密封的容器中,放入冰箱的冷藏柜,因为0~5℃能延长茶叶的食用时间。注意,瓶子要盖紧,罐里空气较少。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茶叶装满别留空隙,这样罐里的空气较少,减少被氧化的机会。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30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饮茶说。中国最早的地方史书《华阳国志》最早记录了有关中国种茶的历史,证明了四川峨眉山、蒙顶山地区是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然而,就产量而言,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龙井茶产地,龙井茶产地是哪里
1、龙井茶叫的比较多一般是西湖龙井茶,产于我国浙江省的西湖一带的龙井村,因为龙井村产地的原因,而得名为龙井茶。
2、龙井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茶叶品质非常的好,在市场上销售的茶叶中一般都可以看到龙井茶的身影。
3、龙井茶可以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化腻、消炎解毒。还可以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
龙井茶泡法,龙井茶怎么泡
1、上投法。在200毫升的玻璃杯中倒入开水,加入5g茶叶,静待茶叶片片落下。
2、中投法。在玻璃杯中加入1/3的开水,加入适量茶叶,待茶叶泡开后,加满开水。
3、下投法。在杯中加入茶叶,倒入少量开水让茶叶舒展,然后加满9分开水即可。
什么是龙井茶,到底龙井茶是什么茶
1、龙井茶是我国著名绿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2、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种,除了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两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
3、特级的龙井茶光滑挺直,香气清高,滋味甘醇。它的特色有四艳,分别是味甘,香郁,形美,色绿。不仅口感好,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常喝还可抗衰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放大啦资源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fangdala.com/content-21-204987-0.html
- 上一篇: 专业不符如何报考一建
- 下一篇: 收集民间诱饵钓饵几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