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猫 (meerkat),又称灰沼貍(suricate)、猫鼬,是獴科中擅挖洞的成员,见于非洲西南部。它们机智敏捷,为了监视掠食者,身体呈直立“哨兵”姿势,从这一姿势即明白地辨认出它们。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海猫
- 拉丁学名: meerkat
- 别称:灰沼貍(suricate)、猫鼬
- 界:动物界
- 分布区域:非洲西南部
- 生活习性:海猫生活于3∼25只的合作群
- 外形特徵:海猫身体瘦长,脸小呈尖角状
外形特徵
身体瘦长,脸小呈尖角状,耳小,眼周围有黑色斑块。体长约29公分(11吋),尾平滑而尖,长19公分。颜色从深灰到浅灰或茶色,背部有黑色宽条,尾末端为黑色。成年海猫体重不足1公斤(2.2磅),年长的族群首领较下属要重得多。易驯化,有时作为宠物,用于捕食齧齿动物。
生活习性
海猫活动範围部分重叠,分布在数平方公里的範围内,用肛门腺体的分泌物作为记号。不同群体相遇会追逐或打斗。生活于洞穴中,洞穴宽可达5公尺(16呎),有多个入口。几个不同层的隧道和洞室可延伸到地下1.5公尺。每个活动範围内约有5个这样的洞穴区。夜间在洞穴中休息,也在此产仔。海猫常常早晨出来晒太阳,在窝边活动,也会撤退到洞中午休,以避开正午的炎热。当地面温度达38℃(100℉)时,1公尺以下仅23℃(73℉)。虽然有报告称海猫与南非地松鼠(Xerus inauris)共栖,但它们也可能自己挖洞。

海猫多以甲虫、毛虫、白蚁、蜘蛛和蝎为食,但也包括蜥蜴、鸟、小型蛇和齧齿动物。每天觅食5∼8小时,个体彼此相隔1∼5公尺,发出轻微的声音以保持联络。猎物一般在岩石缝、石头或原木下面,基本上靠嗅觉和快速挖掘进行。大型猎物被撕碎前,先用有力的前爪将其击碎。在旱季,海猫通过挖开肉质植物的块茎补充水分。
海猫由于白天觅食暴露于开阔地并远离洞穴,故易受攻击,特别是胡狼和攫禽。它们一边挖掘,一边频繁地环顾四周提防掠食者。通过守卫行为阻止被出其不意地抓住。一只海猫在白蚁丘上或树枝上,垂直坐在那儿观望。其它海猫则知道哨兵正在值班,因此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挖掘。如果哨兵发现掠食者靠近,会用一个高调叫声警告其它海猫,群体四散隐避。群体成员轮流担任哨兵,但并无规律性。只有在吃饱后才充当哨兵,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险。因此,哨兵并非如曾被认为的那样是利他主义者。
繁殖方式
每个群里有1只占优势地位的雄性,会防止其它雄性进行交配。也会有1只占优势地位的雌体,比其它雌体产更多幼仔。与一般食肉动物不同的是,幼仔由父母以外的其它成年海猫帮助抚养。野生状态下,1只雌体每年通常在雨季产1窝,偶产两窝,每窝3∼4只。幼仔7∼9周时断奶,但还有一段时间内依靠成年海猫抚养。幼仔在3周时开始尝试捕昆虫,但要再过1∼2周才能跟着成年海猫离开洞穴。这期间内每日至少要有1只海猫禁食,在中照顾幼仔,以防邻近的其它海猫攻击并杀死幼仔。幼仔一旦允许离开洞穴,会跟在群里,当成年海猫挖出猎物后就叫着要食。照料者会餵食幼仔到其3∼6月大,并在群体迁移时携起落后的幼仔。它们甚至会蜷伏在幼仔身上保护以防猛禽的袭击。照料者因此对生育的雌体会变得重要,但如果有其它的幼仔需要照料则重要性降低。根据以上理由,占统治地位的雌体很防备尝试繁殖的下属,它会产生内分泌反应,防止年轻雌体排卵。如果失败,雌性统治者在动情期和妊娠期会进攻下属,或杀死其幼仔。其幼仔也会被下属杀死,雌性统治者显然也知道此一事实。

在妊娠晚期,雌性统治者会将其它雌体赶走。数周后当其敌意减退,约有半数被赶走的雌体会再回来。控制其它雌体的力量在大型群体中会减弱,特别是当从属雌体长到3岁后,其它雌体生产的情况变得更多,群体会由几个合作的家族组成,虽然占统治地位的雌体生育的幼仔仍超过所有下属幼仔的总数。
显然,海猫离开大群体是危险的,也不太可能在没有任何帮手的情况下养育后代,因此许多雌体会推迟生育期。在这期间,它们抚养别人的幼仔,以便保持群体的数量,因大型群体中的个体生存时间更长。小型群体在旱季难以生存,可能会由于被更大的群体赶出其领域。
所属科类
海猫和其它獴类自成一科──獴科,以往被归为灵猫科(Viverridae),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食肉动物科,包括灵猫类(civet)和(genet)。大多数獴与灵猫科动物不同,它们陆栖、食昆虫、昼行性并群居。海猫可能是最擅挖掘的獴,细长的后足有4趾而非5趾,前足指甲极长且硬,耳小、毛细。黄獴(Cynictis penicillata)亦称笔尾獴,有时和海猫共居,是海猫和其它獴的中间型,后足4趾,前足5趾,耳较大,被毛和尾浓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