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村,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武阳镇下辖村。南丰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熟溪北岸,壶山南麓。东连中南村,南临熟溪与江山新村相望,北靠县城壶山街,西界上松公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丰村
- 所属地区: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武阳镇
- 人口:1249人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乡村简介
南丰系寓意丰收而沿用。唐天授二年(691)武义置县后,历来是县治所在地,属县城西南隅。1930年属武阳镇。1946年属壶山镇。50年代初属城关镇第五行政村。1954年成立南丰农业社。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熟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南丰大队。1985年建立南丰村委会,分10个村民小组。村民以徐姓为多。1992年底有415户,1249人。隶属于武阳镇。
村内原来房屋大多简陋低矮,多为砖(泥)、木挑檐结构。1974年开始,村民择地壶山山麓建造新房,即西门新村。1983年又闢地新建房屋,定名永丰新村。两个新村分南北隔城脚路拔地而起。同时,开闢新街,改善路面,使古老的南丰村初露现代城区的风貌。有90%以上的村民乔迁新居。房屋均为水泥钢筋的砖混结构,且式样新颖,装饰讲究。新、老村路巷均改为水泥路,路下排水设施良好。县有机化工厂、县自来水厂、武警中队、县电视差转台、县第一中学均设在村内。在村区,工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浙江行风鞋业公司大楼、县城镇中学大楼等相继落成,第一中学新校园、半月池别致高雅。正在施工的劳动大桥横跨熟溪,建成后直通南丰村。
当地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7℃,7月平均气温28.8℃。年均降水1477毫米。年均日照1964小时。无霜期228天。时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也会发生低温,旱涝、冰雹和颱风等自然灾害。
农业发展
南丰村有耕地1072亩,其中水田1033亩,地39亩,山林面积1439亩,库塘水面95亩。山地产松木、毛竹等。丘陵地带产水果和茶叶。水田以种水稻为主,旱地主种玉米、小麦、油菜及蔬菜。
50年代前,南丰村生产水平很低,单一种粮,生产方式落后。1949年粮食亩产只有150公斤。村民生活贫困,农闲时靠卖苦力,肩挑背驮,充当搬运工度日。经过土改和合作化,依靠集体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易旱易涝的田地生产条件大有改观。1957年兴建黄垄水库,蓄水23万立方米。以后又建筑从源口水库渠道引进的水泥水渠1420米,建筑水泥U形水沟424米。农田灌溉面积达95%以上。1969年筑防洪堤1100米。并连续三年溪滩改田开田60多亩。同时,实行科学种田,改善生产条件,修建低产畈水沟4条,机耕、脱粒、排灌、治虫等实现半机械化操作,化肥、农药增多。特别是推广了杂交水稻,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粮食总产量569吨,亩产近400公斤。此期间由于单一抓粮食,多种经营少,虽然粮食产量上去了,但农民的年收入集体分配部分只有119元。80年代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各种专业大户,特别是村办、联办和个体工商业的逐步兴起,茶园果山、养猪养鱼业的迅速发展,使单一的农业走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各业齐发展的轨道。近年来,在原有茶叶基地430亩、柑桔110亩的基础上,又新开发胡柚400亩、食用竹80亩,山林特产经济收入达25万元左右。耕地虽然有所减少,但1992年粮食总产量仍达739吨,创历史最高记录,比1978年增加30%,农业总收入111.91万元,人均收入超千元,是50年代初期的12倍,1978年的9倍。
工业发展
南丰村在改造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大力创办村办企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1970年1月办起南丰预製场,生产水泥预製构件。1987年创办南丰母料厂,生产塑胶母料。1988年4月建立轧钢厂。1991年3月创办武义电声厂,专门生产扬声器。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贯彻后,仅半年时间就创办了武义不鏽钢管厂、武义造漆厂、壶山电声厂、五金仪件厂、武义电机厂等5家村级企业。工业总产值从1986年的17万元猛增到1992年的400余万元。
武义不鏽钢管厂创办于1992年1月,厂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朱宪华兼任。从1986年起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朱宪华,人称"拚命三郎",为兴办村级企业尽职尽力。投资130万元的不鏽钢管厂投产后,朱宪华马不停蹄地奔走上海、武汉、南京等地。一港商有意投资300多万美元,与南丰村联办电子玩具厂。
村庄建设
南丰村党支部有党员11名。全体党员团结一致,党支部、村委会配合默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支部设立党员活动室,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素质不断提高,村内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992年"9.23"水灾中,南丰村被洪水沖毁房屋163间。党支部、村委会发动民众抗灾救灾,重建房屋140多间,被洪水沖毁的15亩田全部得到改造。
原党支部书记徐康云是带领村民开田改田,兴建水利的好书记;现任党支部书记朱宪华、村委会主任陈同法是南丰开发高效优质农业项目、创办村级企业的领路人。由于措施有力,行动迅速,使村级集体经济从1986年的4.1万元,提高到1992年的20多万元。每年将收入的20%下放给村民和用于补贴农业生产,40%留在村里作公益金。1992年投资16万元安装自来水及老区水改线,全村环境卫生大有改观,集体房屋达4862平方米,集体资金达183.6万元。1992年被中共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发展集体经济先进单位。村党支部在1981、1983、1987、1990年均被中共武义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92年又被中共武义县委评为奔小康标兵党支部。
80年代的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造就了一批致富能人。省劳动模範、农民企业家、武义县政协委员、村民顾能显,1984年在熟溪上游从事养鸭业,至1987年共养鸭8000多羽,向国家投售商品蛋61吨,创效益4.2万元。1988年创办拥有130亩土地的武义县振兴综合养殖场,实行种、养、加工一条龙,先后建立农业车间、养殖车间和加工车间。种植水稻80亩,年产粮6万多公斤,还兼营水果10亩;饲养生猪1000多头,兼营24亩水面养殖;加工年万吨配合饲料,兼营一个小型黄酒酿造厂。1990年冬,又承包村里70多亩统管山,发展胡柚,至1992年底已开发胡柚140多亩,办起年饲养量超过200头的外销猪场。
村民邵飞双,1985年春,与妻子吴淑兰创办双兰养殖场。夫妻俩在城西两头门坑坑洼洼、乱草丛生的烂泥塘上创建猪舍11间,计280多平方米,还建起露天活动场196平方米。至1992年,已向国家投售肥猪1200头,拥有7万多元的资产,为发展商品经济,丰富肉食市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地图信息
地址:金华市武义县俞源街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