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补课,就是变着花样补课,指的是在教育部明令禁止假期补课的情况下,一些学校为了补课赚外快,让学生写保证书,声明是自愿补课,也有的学生家长自愿让孩子补课,主动给老师“辛苦钱”,凡此种种花样,说明补课还是有市场,而学生补课也一直是在被包办的,严重与教育部的规定背道而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花式补课
简介
花式补课暑期补课,可以说年年禁年年补,特别是2015年暑假前夕,教育部专门出台《严禁中国小校和在职中国小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划出6条“红线”,堪称史上最严“禁补令”。不过从媒体反馈来看,禁补令或成一把利剑,或成一棵稻草人,可谓执行深浅不一,禁令成效有别。但严厉的禁令之下,一方面给有偿补课树立了胆寒的红线,另一方面也在规範着假期培训补课市场,只不过在未从根底治癒的补课市场里,补课这一行为或转入隐蔽的地下,或变着花样换新装,依然在或明或暗的社会空间里生长。
花式补课

补课花样
自愿补课学生须写保证书
花式补课2015年7月25日,安徽的一位网友在帖子里写道:“学校强制补课而且还收钱,这让我们这些农村人怎幺负担得起?况且我们不同意补课。”当地教育局则解释说,利用暑假进行补课其实是该校部分高二学生家长向班主任提出的要求。学校在了解到这一要求后,决定从7月12日进行为期2周的暑期补课,凡自愿来校补课的学生须填写自愿补课保证书。但是在接到反映后,学校已经取消了暑假补课计画。

当然,自愿在假期中补课的不止这所学校的学生,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教育局在回复一条针对暑期补课的举报时表示,被举报的中学只是组织高三年级自愿补课的学生进行了补习,参加补课的学生为496人,占高三学生总数的88.10%。在网友进行反映后,当地已经责令该校停止补课,并将所收取的补课费全额清退到给学生。
家长主动要求交补课费
在有些地方,补课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四川省南部县,某中学的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于全县各乡镇农村,回家路途遥远,边远地方交通更不方便,路上又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很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孩子。部分学生、家长和学生家长委员会多次找到学校请求利用节假日补课,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又能集中在一起保证其安全。因此,学校分管高三年级的领导、年级组长和各班班主任研究决定,利用暑假组织高三愿意参加的学生複习巩固所学课程。
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学校对每名学生要收取450元的补课费,他质疑学校这样做是否违规?对此,南部县教育局回应表示,学校并不收取补课费用,但有部分家长认为老师辛苦,主动要求交适当的补课费,于是个别班主任陆续收了取家长交的补课费。他们已经责成南部二中清退违规收取的学生费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
出现原因
花式补课补课有市场,源自旺盛的补课需求,虽说教师有偿补课在渐渐收敛,回归教学本位,但尴尬的现实是,一边是学生家长主动要求补课,一边是学生本人被动补课,一边是家长的“用心良苦”,一边是学生的“痛心疾首”。矛盾还不局限于此,在一些地方补课甚至成为了无奈选择和“刚性需求”,家长外出打工,苦于没时间照顾孩子,假期补课显然成为了上上策,而学生追求上进,利用假期补习巩固也并非不是一个理由。但在这样的“刚需”之下,学校是不是就该敞开假期的校门开课补习,恐怕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花式补课

最为值得警惕的是更为普遍的补课市场“弹性需求”,即在现行择校考试,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体制下,补课的目的无非两种,要幺是期冀不输在起跑线,要幺是希望赢在考试的终点线。于此而言,签自愿书、写保证书之类的翻手段才会层出不穷,而更换补课地点、事先达成补课共识更是成了“皇帝的新衣”。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补课花招表面上看是为了逃避监管打击,而深层次来解析的话,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仍旧并行不悖,在分数与考试的指挥棒下,补课不过成为了提高成功率的砝码,为学业来个锦上添花。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师、家长尚未更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仍旧是“包办式”的。言外之意,学生对于补课与否并无选择与决定权,也便造成了家长期望学生反感的两难境地。
应对方法
面对“花式”补课,一堵了之倒不如来个疏堵结合。禁补是个大方向,但推动前进的力度的大小决定着靠近目标的远近,即便是堵住了假期补课也只能说是成就了“不补课”的稳固状态,但距离“花样”假期仍遥不可及,更何况补课并非一堵就停。疏导的含义在于,逐步将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由学生,而返还权利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进步。这样,才能避免假期成为第三学期,让假期重新成为孩子的期待,而不是畏惧。当然,教育的返璞归真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合力,既不降低教育水平,又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可以说这才是教育需要关注的老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