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

2021-04-07 16:47:40 暂无评论 百科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以集体林权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关于林改模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R—SCP),并以此为基础对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问题进行套用分析。因此,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一方面,基于林业的资源特性与产权特性,构建一个“资源特性—产权结构—行为努力—制度绩效”(R—SCP)分析框架,以揭示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及其对各种相互关係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运用分析框架,并基于广东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背景,对集体林权制度的变革与效率、不同类型改革模式的实践及其绩效,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创新方向及配套制度设计等一些列问题进行分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
  •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 页数:347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农业出版社
  • 作者:罗必良 高岚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09181979

内容简介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是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广东省林权制度创新”的最终研究成果。

图书目录

1导论
1.1研究目标
1.2文献综述
1.2.1关于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1.2.2关于林权制度的配套改革
1.2.3简要的评论
1.3研究架构
1.4内容安排
2产业特性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1产业特性与林业产权制度安排特殊性
2.1.1基于比较视角的林业资源特性
2.1.2林业产权制度安排:特殊性与複杂性
2.2集体林权的制度目标
2.2.1集体林权:内涵与边界
2.2.2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的目标
2.3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轨迹
2.3.1中国集体林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徵
2.3.2集体林产权改革: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
2.3.3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动因与形成
3产权改革与中国林权制度:一个分析框架
3.1R—SCP模型及其构建
3.1.1SCP模型的引入及其拓展
3.1.2R—SCP理论模型的构建
3.2基于R—SCP模型的集体林权改革制度分析框架
3.2.1林业资源特性与产权结构决定
3.2.2产权安排与林业经济行为选择
3.2.3林业增长:制度、行为与效率
3.2.4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逻辑重塑:基于R—SCP模型
4广东林权制度改革实践的历程与现状
4.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4.1.1土地改革时期(1950—1953年)
4.1.2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1954—1981年)
4.1.3林业“三定”与林业市场化运作时期(1981—2007年)
4.1.4新时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至今)
4.2广东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制度安排
4.2.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制度安排的环境特徵
4.2.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情景依赖的制度安排
4.2.3广东集体林是否均山:基于农户意愿的选择
4.3广东新时期改革下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特徵
4.3.1广东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创新实践
4.3.2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比较
5广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
5.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5.1.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的内容
5.1.2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的方法
5.2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的绩效分析
5.2.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
5.3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的满意度分析
5.3.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满意度的指标选取
5.3.2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满意度评价
5.4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5.4.1广东林改成效的总体评价
5.4.2广东林改绩效分析
5.5广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的制约因素
5.5.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5.2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的障碍
6林权制度创新的典型案例:经验与启示
6.1南方林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6.1.1江西省
6.1.2福建省
6.2北方林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6.2.1辽宁省
6.2.2河北省
6.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6.3.1云南省
6.3.2四川省
6.4区域集体林改的制度特徵与启示
6.4.1区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特徵
6.4.2启示
7广东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模式选择
7.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未来方向
7.1.1广东的改革试验:基本经验
7.1.2广东的进一步改革:创新空间
7.1.3广东的制度创新:未来方向选择
7.2广东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7.2.1资本化
7.2.2市场化
7.2.3组织化
7.3广东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模式设计:多样化选择及其方案设计
7.3.1广东集体林权制度创新的主体与内容
7.3.2广东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模式的多样化选择
7.4广东集体林权制度创新的阶段性重点
7.4.1近期创新重点
7.4.2中期创新重点
7.4.3远期创新重点
8广东集体林权制度创新的配套机制设计
8.1组织保障体系
8.1.1法规政策
8.1.2机构改革
8.1.3财政支持
8.1.4合作组织
8.1.5纠纷化解
8.2市场交易体系
8.2.1交易规则
8.2.2交易监管
8.2.3交易服务
8.2.4交易价格
8.3金融支撑体系
8.3.1林权抵押贷款
8.3.2森林保险
8.3.3林业贴息贷款
8.3.4股份合作
8.4技术服务体系
8.4.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8.4.2信息化管理
8.4.3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内容提要
集体林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儘管理论界较多地关注于农(耕)地制度的改革,但因林权制度的区域特殊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可能表达出尤为值得重视的制度经济含义。林业的资源特性与产业特性,显然不同于耕地及其种植业。作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延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或许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制度潜力。事实上,新一轮林改实施以来,在全国範围内已经形成的多样化的改革模式。
不同于全国普遍实施的以“均山”为主调的改革模式,广东省作为南方十大集体林区之一,其独特的“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选择路径——被誉为“广东版”林改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社会对集体山林“分”(家庭经营)与“不分”(集体经营)的激烈争辩。因此,本书的核心任务是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及其选择机理进行深入解读。
本研究以集体林权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关于林改模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R—SCP),并以此为基础对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问题进行套用分析。因此,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一方面,基于林业的资源特性与产权特性,构建一个“资源特性——产权结构——行为努力——制度绩效”(R—SCP)分析框架,以揭示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及其对各种相互关係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运用分析框架,并基于广东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背景,对集体林权制度的变革与效率、不同类型改革模式的实践及其绩效,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创新方向及配套制度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