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襄阳古乐府·襄阳乐(苏轼作的词)

2021-03-13 14:39:10 暂无评论 百科

襄阳古乐府·襄阳乐(苏轼作的词)

《襄阳古乐府·襄阳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创作的一首词,与《襄阳古乐府·野鹰来》、《襄阳古乐府·上堵吟》并称《襄阳古乐府三首》。

该词先是讚颂襄阳太守刘道产平定蛮夷之患,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德政,然后通过百姓春游消闲的侧面,进一步烘託了刘道产的德政。全词运用衬托、侧写多种表现手法,集中渲染了刘道产的治绩卓着。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襄阳古乐府·襄阳乐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苏轼集》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苏轼
  • 词牌名:襄阳古乐府

作品原文

襄阳古乐府·襄阳乐
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何乐许,岘山之阳汉江浦。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⑴襄阳古乐府:曲牌名,苏轼用作词牌。
⑵襄阳乐:即《襄阳乐歌》,《襄阳古乐府》中的曲子牌名。
⑶使君:(南朝·梁)襄阳太守刘道产。
⑷毡裘(zhān qi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製成的衣服,这里指“冒险之徒”的代称。
⑸南渡沔(miǎn):向南渡过沔水。
⑹无事:太平无事。
⑺何乐许:几多,何处。
⑻岘(xiàn)山:系“盖山(中砚)、万山、岘山”的总称,谓之“三岘“宋时“砚山”改称“岘首”。
⑼朱旆(pèi):西晋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泰始五年(269年)以尚书左僕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镇十年,开屯田,储军粮,作一举灭吴的準备,未愿。临终,举杜预自代。
⑽羊杜:指羊祜(hù)、杜预。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西晋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

白话译文

使君没有来襄阳前百姓愁,不少裹着毡与裘衣、提着戈矛兵器之徒进入城里铤而走险。自从冒险之徒向南渡过沔水以后,襄阳城太平了,人们多可春游消闲了。
襄阳春游的人欢乐在何处?岘山之阳汉江之滨。使君红色的旗帜翩翩飘扬,人们都说使君就是羊祜、杜预。
荆州道边逢人问洛阳北方事,洛阳人答:中原南北苦战,导致田园荒芜。听说南朝地襄阳昇平欢乐,北方人只有目送高飞的大雁,心里难受。言南方人那种生活可羡而不可即。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九月苏轼守丧期满。十二月,苏轼兄弟陪同其父苏洵顺长江而下至荆州。在赴京途中,发浰阳(今荆门与襄阳境内宜城相交地带的胡集镇),渡汉水,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至襄阳,怀襄阳古史,听《襄阳乐歌》而作该词。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开头四句,以对比手法,讚颂襄阳太守刘道产功绩。“使君未来襄阳”前,百姓发“愁”,原因是“毡裘”、“提戈”的黑道人进人城区作乱。一个“愁”字,概括了刘道产未来襄阳之前的社会极端混乱,人心惶惶。刘道产“自镇汉南”之后,“境接凶寇,威怀兼举。”(《宋书·刘道产传》)词人不直接写刘道产来襄阳后如何如何,而只是说“毡裘南渡沔”后襄阳如何如何,用简略之笔,烘托出刘道产的德政是深入人心的。
中间四句从一个春游所见所闻的侧面,进一步烘託了刘道产的德政。有人问:“襄阳春游乐何许?”襄阳人答:岘山之阳汉江浦。”一句答话将太平无事的襄阳浓缩进一片春意浓浓的山光水色中。使君春游,红旗招展,人们争道“使君似羊杜”。以“人道使君”,反映了刘道产受人尊敬的民众场面。以“羊、杜”相比,突出了刘道产步羊祜、杜预“开屯田,储军粮”,“多谋略”而使社会安定的功绩。
最后四句,以映衬的手法照应开头,进一层突出刘道产的治绩。襄阳道边“逢人问洛阳”北方情况如何?洛阳人答:“中原苦战春田荒”。北方人听说“襄阳乐”,他们只得“目送飞鸿”,非常羡慕南方的社会昇平,灾害少。“襄阳乐”为双关语。一义为“襄阳乐”于无战祸灾荒,百姓安居乐业。一义为《襄阳乐》所唱襄阳好,好在有个为刘道产而作的曲调,两者共同表明了“人道使君似羊杜”。
全词运用对比、衬托、侧写、类比、设问等手法,集中渲染了刘道产的治绩卓着。无论是对北宋社会的地方官员,还是对当今政府的人民公僕治政清廉,为民服务,都不无启迪。怀古寓今,古为今用,正是词人借刘道产,借《襄阳乐》以成该词的真正本意。

名家评论

清代诗人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一:气息逊《襄阳古乐府·野鹰来》《襄阳古乐府·上堵吟》。
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之亮《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借歌颂襄阳太守刘道产施行德政,讽刺当下襄阳官员的无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苏轼七集》,《苏轼词》,《苏轼易传》,《苏轼乐府》等传世。
襄阳古乐府·襄阳乐(苏轼作的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