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词《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2020-12-23 20:07:58 暂无评论 百科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词《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片写病癒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繫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的是一种疏懒沉郁、了无兴致、行止两难的複杂又矛盾的心情。全词内容丰富,感慨深沉,下笔却简洁而轻鬆,用语清新自然,生活气息浓郁,写人状景隽永传神,表现出词人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 创作年代:南宋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辛弃疾
  • 作品别名: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
⑵懒:指了无情趣。
⑶信:放任。
⑷“诗未成”句:语出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诗:“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⑸“携竹杖”二句:语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⑹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节后另取榆柳之火,以为饮食,谓“新火”。归宁:归家省亲。多指出嫁之女归省,亦有用于男子者也。

白话译文

有意游春,但感觉睏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游山刚到绝佳处,但再走感到疲倦,诗还没有写成,可好雨忽来似乎催促快点写完。
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谁家已嫁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传来。

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词人罢官闲居上饶期间的作品,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词人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当时词人游览了名胜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东),归来后患了一场疾病,大病初癒时走出家门附近之际,感受到了一种蓬勃春意,因作此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叙写了词人赋闲乡村时,春日入山寻访探胜的所见所闻。
上片,词人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看到的春日盛景,而是娓娓如话家常,表明了自己有酒则沽、随缘自适的想法。“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着意”一词,表露出久卧病榻之后,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其实,作者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然而在此《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就没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了。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就不可能做得好。因为他大病初癒,暂时无力出游,只好大唱大可不必“着意寻春”的高调。
词人虽然不能远游寻春,却在病癒初时徘徊于家门附近之际,感受到了一种他从未如此强烈感受过的蓬勃春意,使他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下片写词人移动着刚刚病癒的身体,手拄竹杖,穿上草鞋,向家门附近的田野漫步走去。“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鬆而随便的氛围,为下面与乡村春色猝然相遇时的喜悦心情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竹杖”暗扣标题的“病起”,“芒鞋”则照应上片的“寻春”与“信步”。走着,走着,词人看到了田野间的春色:“朱朱粉粉野蒿开。”这是实景,这些花极其平常,却颜色鲜亮,别有一番健康秀美的魅力。“朱朱粉粉”,用语特妙,把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自由开放的特点简洁地描绘出来,也把词人与野花不期而遇时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透露出来,大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作者在欣赏乡村花朵那无拘无束之形式美的背后,还有对它们的一种理性的思考。此次鹅湖归来,他已从乡村景物中获得了深沉的启示:“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城中娇嫩的桃李之花是经不起风雨的,只有在乡野溪头久沐风雨、倔强生长的荠菜花一类的花朵,生命力才更为长久,才真正启示着春天的奥秘。
当词人正为野蒿花所吸引的时候,另一番景象又把他的视线吸引了去:“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词人路遇回娘家省亲的女子,看到她们春风满面,笑语盈盈,词人似乎受到了感染,心情也随之愉快起来。这两句写得很美,“柔”字尤为巧妙传神。它不但状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而且衬托出村女那柔美的容貌、步态和笑声。这些村女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了,所以心情是甜甜的,笑声是美美的。她们的笑声,感染着词人。这是农村淳朴自然、充满生命活力的美好场景。同时“柔”字也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村女的步履中、笑声里。这村女便是春天的化身。如果把这“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和作者同期所作另一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的“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相比较,便可发现,前者和后者在时间(寒食节)、景物(桑蚕)、人物(女)、语气(谁家)诸方面,都有着和谐的一致。其不同之处,是前者侧重于其音容的纯真无邪(笑语柔桑),后者则突出着其穿着的素朴无华(青裙缟袂)。然而这纯真无邪的“笑语”与素朴无华的“青裙缟袂”,本是统一于村女之纯朴的特质之中,原不可分割的。天真无邪的“笑语柔桑”之女,原也是衣着朴素的“青裙缟袂”之女。这村女和作者称颂的荠菜花、野蒿花一样有着在风雨中顽强生存并获取持久生命力的品格。作者被村女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装束和充满生气的笑语所触动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全词内容丰富,感慨深沉,然而下笔却简洁而轻鬆,表现出词人高超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杨慎《批点草堂诗余》:绝似唐律,景事俱真。
明代文学家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卷三:善读此词,便许评陶、评王、孟。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对句逼唐。诗翁酒客与怀春之女相值何等风光。
清代词学家黄苏《蓼园词选》:按:通首总是随遇而安之意。山纵好而行难尽,诗未成而雨已来。天下事往往如是,岂若随遇而乐,境愈近而情愈真乎!意涵如此,而笔墨入化,故随手拈来,都成妙谛。末二句尤属指与物化。(清钱裴仲《雨华盦词话》亦有此评)
现代汉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此亦有本事之词,非泛指也。既有管弦之声,即去年曾在其处欢饮。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採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辛弃疾像辛弃疾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