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下册)(第2版)》分上、下两册。下册以综述与评说读写、文学作品欣赏及实用文体写作为主,共选入34篇文章,分为10个单元。其中,综述与评说读写一个单元,文学作品欣赏四个单元,实用文体写作五个单元,中间穿插口语综合训练。本教材以拓宽知识领域、重视实际、倡导实践、突出职业能力为原则,在选择篇目时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题材广泛,做到古今融会,中外接轨。同时,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生求职就业、创业接轨。《语文(下册)(第2版)》为高职高专学校教材,也可供中等职业学校使用。
基本介绍
- 书名: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语文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页数:338页
- 开本:16
- 作者:李金平 郝素岭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品牌:化学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语文(下册)(第2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单元 综述与评说读写
1沙尘暴还会捲土重来吗?
2谁来决定我们的性格
3方寸之内,体百里之迥――《清明上河图》评析
4断臂的维纳斯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第二单元 文学作品欣赏
5古诗一组
蒹葭
孔雀东南飞(并序)
短歌行(其一)
6唐诗一组
蜀道难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
7宋词一组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声声慢
8中外诗歌一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愿意是激流
沁园春·长沙
再别康桥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综合口语训练之一——朗诵
第三单元 文学作品欣赏
9都江堰余秋雨
10故都的秋郁达夫
1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12箫声剑影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第四单元 实用文体写作
13条据
14信函
15启事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综合口语训练之二——交谈
第五单元 实用文体写作
16计画
17总结
18调查报告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第六单元 文学作品欣赏
19魏晋小说两篇
20林黛玉进贾府
21药
22项鍊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综合口语训练之三——演讲
第七单元 文学作品欣赏
23窦娥冤(节选)
24雷雨(节选)
25威尼斯商人(节选)
26音乐之声(节选)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第八单元 实用文体写作
27经济信息与经济活动分析
28广告与策划
29契约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综合口语训练之四——主持
第九单元 实用文体写作
30讯息
31通讯
32评论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第十单元 实用文体写作
33科技论文
34考察报告
读写综合能力训练
综合口语训练之五——论辩
附录
附录1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附录2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
附录3外国文学简介
附录4古代文化常识
参考文献
序言
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语文》自2003年出版以来,得到了众多职业院校师生的积极鼓励和热情支持,在各地为多所院校所使用,成为国中后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通用教材。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职业院校广大师生的学习需求,经广泛徵求意见、深入调研,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本次修订的原则是:保持教材原有体例结构,精简篇目,通过更新材料补充内容凸显特色。
具体做法有两点:第一是依据反馈意见删减篇目,缩短学时。将课程总学时缩短为160~180学时,上册篇章由66篇精简至44篇,12个单元减少到11个单元。每单元选文4篇,其中精讲2篇,选讲1篇,指导阅读1篇。下册由48篇精简至34篇,综述评说和文学作品列有精讲、选讲、指导阅读篇,实用文体写作部分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对文体做了适度的调整。第二是根据时代性、艺术性、经典性和科学性原则更换了选文,以突出与资讯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同步,并彰显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成长的指导,对套用文体写作部分的更改幅度比较大,既有与时俱进的範式要求的变化,也有写作的指导和示例的更新。
同时,我们根据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智力建构情况,对课后训练的部分习题还做了调整,数量上有所减少,强化了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增加部分开放性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习得能力,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附录内容也做了相应的删减。
本教材由李金平任主编,刘士敏、郝素玲分别为上下册主编,参加上册编写的有刘士敏(记叙文单元)、杨富荣(议论文单元)、肖斌(说明文单元)、王嘉姝(哲理散文赏析单元和基础口语训练);参加下册编写的有郝素玲(综述与评说单元与综合口语训练)、李金平(文学作品单元)、赵春芳(实用文体写作之一、二、四、五单元)、黄万碧(实用文体写作之三单元)。全书由东北师大文学院傅亚庶教授主审,胡茂胜参加了本教材上册的审稿工作。
本书的修订工作由李金平完成。在教材编写中借鉴和引用了部分新近出版教材的有关资料,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限制,时间仓促,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恳请使用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3年8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根据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在充分汲取近几年各类学校在探索培养职业技术套用型专业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并反馈部分用人单位机构对职业人才素质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以拓宽知识领域、重视实用、倡导实践、突出职业能力为原则编写本教材。
在国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思想性强
本教材注意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对世界、社会、历史、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理想、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慾望、进取精神、敬业品格、顽强意志和求实作风等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实用性强
本教材分上、下两册,按4学期240~280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每学年用一册,方便查阅。上册注重记叙、说明和议论文的学习,共选66篇文章,每单元6篇,精讲2篇,选讲2篇,自读2篇。下册注重文学作品、综述评说和实用文体的学习,共选48篇文章,综述评说、文学作品列有精讲、选讲、自读篇,实用文体选1~2篇作为例文参照指导写作。口语训练贯穿在整套教材中,上册进行基础口语训练,下册进行综合口语训练。
本教材採用同一文体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编排体例,以“说”“写”为能力主线,将课文编成一有机整体,形成完整的序列,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特点。每个单元前设“训练目标”、“知识要点”,整体把握本单元所有课文;单元后安排“读写综合能力训练”,由思维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三项内容构成,然后推荐课外阅读篇目4~6篇。课文分三类:精讲课文、选讲课文、自读训练课文。每课前均设有“学习提示”,精讲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对课文内容整体进行整体把握,并留有余地;课文下有注释,课后安排“基础训练”和“能力训练”,“能力训练”由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组成,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设题,是说写能力的分解;选讲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内容更详细,余者与精讲课文同;“自读训练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点明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等,在文边空白处随文解说,随文设题,请学生自学解答。口语训练穿插在单元中。
本教材篇目的选择本着经典性和时代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确立。有千古名篇、时文佳作,有时代前沿信息、最新科技动态,还有饱含人性关怀和自然伟力的篇目,文理结合,古今融会,中外接轨,使学生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对比中感悟“大语文”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可操作性强
本教材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知识在各教学单元里有汇总,易于把握,比较系统;课后训练内容有弹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完成;尤其是将口语、写作技能先分解、再整合,易于接受;调整了讲读课文的比例,适当增加实用文体的写作,与学生求职就业接轨,实用性强,易于调动学生兴趣;知识领域宽,深浅适度,发挥余地大,便于教师授课。
在上、下两册书的附录里,共收入11个内容,有“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用错字的成语一览表”、“文面常识”、“中国古代文学概述”、“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外国文学简介”、“逻辑常识”、“古代文化常识”、“跨世纪的中国人应该读什幺书”、“製造业与现代化”等。
作为一本新编教材,在此我们对广大师生使用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由于课时有限,知识点众多,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时情况灵活安排内容,将精讲、选讲和学生自读、课堂讲授和课余说写训练、文学欣赏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篇幅所限,教材中所选篇目较少,建议教师根据课后开具的阅读书目组织小说戏剧讨论会、诗文朗诵会、影评会等,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设计创业方案、校园模拟、口语基本功大赛、辩论会等活动,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第三,对附录部分的内容,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酌情取捨,对于有规律性、代表性的内容要重点讲授,其余内容可通过布置习题等方式予以督导。
第四,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现代化,儘量採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考核以“过程控制为主,目标控制为辅”。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考查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适当检测课外阅读效果。
本书由李金平主编,主持全书的编写工作并统稿,由东北师範大学文学院傅亚庶教授主审。上册由刘士敏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刘士敏(记叙文单元)、杨富荣(议论文单元)、肖斌(说明文单元)、王嘉姝(时文赏析和基础口语训练)、黄万碧(硬笔书法单元);下册由郝素岭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李金平(文学作品单元)、郝素岭(综述与评说单元和综合口语训练)、赵春芳(实用文体写作之一、二、四、五单元)、黄万碧(实用文体写作之三单元)。胡茂胜参加了本教材上册的审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各种相关教材,仅此说明,并致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和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
《语文》教材编写组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