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再用韵,作者: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採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採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準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定风波·再用韵
- 创作年代:宋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释
1、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浙江丽水人,进士出身,此时在福州任福建提点刑狱使。作者先写过一首《定风波》词赠给卢国华。这一次,卢设宴招待作者,作者在席间又用原韵写了这一首送给他。
2、中州:指沦陷于金人之手的中原地区。黍离:《诗经》篇名。周平王为避犬戎之害而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宫殿宗庙成了废墟,上面长满了黍子,十分感伤,就写了《黍离》这首伤悼的诗。其中首句是“彼黍离离”。后世往往用“黍离”来代指故国的残破。
3、“元和”句:唐代韩愈因为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平定了几处藩镇割据势力,使全国得到某种程度的统一,就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来歌颂此事。这里借用韩诗篇名,是勉励卢国华要为本朝收复中原失地而写出乐观的作品。
4、青山:指隐居之地。活计:谋生的办法。
5、斩将搴(qiān千)旗:打仗时杀死敌方大将,拔取其军旗。语本《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这里借喻占领文坛。
6、须髯:鬍鬚。
赏析
此词是绍熙四年(1193)作者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时写了赠送给接替他担任福建提点刑狱使的卢国华的。其作意在于从政治上和文学上对一个同僚进行勉励,要他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用文学来为抗金事业呼喊。开头二句“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是劝导别人不要光去悲叹中原故土的沦陷,而要为本朝的抗金斗争写出鼓舞人心的新诗。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相似的进步文学观念。接下来的三句,意思一转折,表面上是说,谁像我这样老大无成,想归卧青山,可连生计都成问题;实际是退一步写,用自己的迟暮处境来作为对方的反衬,殷切希望他趁才华正旺,奋发有为,作出自己对国家应有的贡献。
下片是对朋友的反覆期望和规劝。过片三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勉励才华出众的友人大显身手,以歌咏战斗的雄劲诗篇去“斩将搴旗”,作诗坛的盟主。末三句,应合词前小序中“歌舞正盛”的叙述,劝说道:“如今你歌舞饮宴兴趣正浓,但我还有一言望你三思:咱们都已满嘴鬍鬚,不是少年人了!”言外之意是告诫对方,不要耽于歌舞酒色,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全篇风调质朴自然,快言快语,对友人的劝勉既坦诚直率,又语重心长。此词充满了作者所一贯保持的那种激昂奋发、对祖国命运高度关切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