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闪耀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先秦至辛亥革命》运用行文与引诗结合,叙事与点评结合,从实与叙情结合的文体,力求通过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具体形象的人物故事,诠释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蒋金锵,原武警部队副政治委员。先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职。参加过浙东剿匪、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藏区平叛。在团、师、军、大区政治机关工作时间较长。曾进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12期)和国防大学进修系(21期)学习并结业。长期坚持自学。退下后,曾被中宣部理论局聘为“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和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研讨会入选论文评审成员;被《人民日报》理论部聘为特约高级编辑;应邀参与过中宣部组织的重要理论问题的调研、《人民日报》撰写的重要文章的研究和《求是》课题组韵研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在《求是》、《解放军报》发表文章各十余篇。着有《机遇论——邓小平机遇思想与当代中国》、《进学新程》、《新旅纪学》、《江山增莹寸草吟》(诗词)、《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合着)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一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
引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忠贞爱国的屈原
“过秦”为鉴“治安”有策——善为国谋的贾谊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坚守气节的苏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忘身忧国、呕心沥血的诸葛亮
赤胆忠心如铁石智勇兼备成大业——为国效力的铁勒人契苾何力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尽忠报国的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浩然的文天祥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蒙冤仍念守卫江山的袁崇焕
开闢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代反帝斗争先锋林则徐
老弱馈食丁壮赴战——以韦绍光等为代表的三元里广大人民开展的反侵略斗争
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
誓守镇江以身殉国——满族卫国名将海龄
英勇善战宁死不屈——太平天国杰出青年将领陈玉成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卫海英雄邓世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崑仑——捨身变法的谭嗣同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遗绝笔书赴难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立誓救国救民吹响革命号角——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振兴中华的先驱引领巨变的伟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结语
二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徵
引言
巾帼英雄第一人卫国定边善三朝——岭南冼夫人
效力统一功绩长存——高颊为结束分裂一统中国作出历史贡献
谋华夷一统重安定人心——耶律楚材立制治国
为国事重不敢顾私——施琅为台湾回归建功立业
被迫离乡念祖国坚忍不拔万里归——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重投祖国怀抱的英雄史诗
举国一统心之所向——五世达赖、六世班禅朝觐
心向祖国血染高原——十三世达赖与近代西藏军民的反英侵略斗争
舆榇出关卫国建功——左宗棠抗击外敌、收复新疆
卫国土屡建战功反割台浴血沙场——台湾徐骧率义军英勇抗日
结语
三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引言
止戈为帛和睦共处——魏庄子以德绥戎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张骞开拓丝绸之路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昭君出塞
致远之路扬德之道——甘英出使大秦
和亲万里会柏海汉藏一家传世代——松赞乾布和文成公主
历经艰辛牵手文明——唐玄奘印度取经
交流之使友好之旅——鑒真和尚六次东渡
远航奇蹟和平见证——郑和七下西洋
放眼世界学通中外——严复译述西学
结语
四勤劳勇敢:中华氏族精神的美德传统
引言
南北船不断五系水相通——自吴国夫差起修建数十代的京杭大运河
水利奇蹟福万世天府之国缘此起——李冰父子率众创建都江堰
励志勤力质朴俭约——陶侃忧劳防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忧国忧民
秉正无私执法如山——包拯扶正锄邪
不畏艰难勇于革新——黄道婆推广纺织技术
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海瑞的志气、正气、勇气
悲壮别故地披荆向前程——从田青说到走西口
艰苦卓绝的移民史奋勇开拓的创业歌——从朱开山说到闯关东
血泪工程惠及远域——从李龙基老人接受道歉追记赴加华工修筑铁路事
结语
……
五自强不息:中华氏族精神的本质体现
一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
引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忠贞爱国的屈原
“过秦”为鉴“治安”有策——善为国谋的贾谊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坚守气节的苏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忘身忧国、呕心沥血的诸葛亮
赤胆忠心如铁石智勇兼备成大业——为国效力的铁勒人契苾何力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尽忠报国的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浩然的文天祥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蒙冤仍念守卫江山的袁崇焕
开闢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代反帝斗争先锋林则徐
老弱馈食丁壮赴战——以韦绍光等为代表的三元里广大人民开展的反侵略斗争
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
誓守镇江以身殉国——满族卫国名将海龄
英勇善战宁死不屈——太平天国杰出青年将领陈玉成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卫海英雄邓世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崑仑——捨身变法的谭嗣同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遗绝笔书赴难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立誓救国救民吹响革命号角——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振兴中华的先驱引领巨变的伟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结语
二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徵
引言
巾帼英雄第一人卫国定边善三朝——岭南冼夫人
效力统一功绩长存——高颊为结束分裂一统中国作出历史贡献
谋华夷一统重安定人心——耶律楚材立制治国
为国事重不敢顾私——施琅为台湾回归建功立业
被迫离乡念祖国坚忍不拔万里归——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重投祖国怀抱的英雄史诗
举国一统心之所向——五世达赖、六世班禅朝觐
心向祖国血染高原——十三世达赖与近代西藏军民的反英侵略斗争
舆榇出关卫国建功——左宗棠抗击外敌、收复新疆
卫国土屡建战功反割台浴血沙场——台湾徐骧率义军英勇抗日
结语
三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引言
止戈为帛和睦共处——魏庄子以德绥戎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张骞开拓丝绸之路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昭君出塞
致远之路扬德之道——甘英出使大秦
和亲万里会柏海汉藏一家传世代——松赞乾布和文成公主
历经艰辛牵手文明——唐玄奘印度取经
交流之使友好之旅——鑒真和尚六次东渡
远航奇蹟和平见证——郑和七下西洋
放眼世界学通中外——严复译述西学
结语
四勤劳勇敢:中华氏族精神的美德传统
引言
南北船不断五系水相通——自吴国夫差起修建数十代的京杭大运河
水利奇蹟福万世天府之国缘此起——李冰父子率众创建都江堰
励志勤力质朴俭约——陶侃忧劳防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忧国忧民
秉正无私执法如山——包拯扶正锄邪
不畏艰难勇于革新——黄道婆推广纺织技术
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海瑞的志气、正气、勇气
悲壮别故地披荆向前程——从田青说到走西口
艰苦卓绝的移民史奋勇开拓的创业歌——从朱开山说到闯关东
血泪工程惠及远域——从李龙基老人接受道歉追记赴加华工修筑铁路事
结语
……
五自强不息:中华氏族精神的本质体现
后记
本书力求通过历史上(先秦至辛亥革命时期)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具体形象的人物故事,展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于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故事多,如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比较科学的评述,对编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研究硕果纍纍,需要我们充分学习运用。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沉渣泛起,搅乱了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科学评价,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消除其不良影响。还有个别历史人物和事件,尚缺乏明晰的评述,需要我们深人研究。
我们抱着以勤补拙的态度,花了近两年时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重要的中国历史着作,广泛收集史料,除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形成过程和我们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升华以及新形势下发扬民族精神的着力点与落脚点等问题做了研究外,对每一篇人物故事都进行了数次研究修改,一般经三至四稿。我们尽力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形成的主流观点,阐明自己的具体见解,“意合主流,言成一家”。对一些较为複杂、评价不完全一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取其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部分进行介绍,简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提取精神,点明局限”。对一些与中华民族精神关係不大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未去涉及。为了更好地联繫人物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使用了行文和引诗结合、叙事和点评结合、从实和抒情结合的文体。本书参与撰稿者已在各章引言、结语和各篇人物故事后署名。由蒋金锵修改和统稿,并与陈从本、田更新、邱培成、李永庆、张述兵对各篇有关人名、地点、时间和某些文字作了订正。
在书稿形成过程中,我们聘请了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罗国杰(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李孝纯(《求是》杂誌社文化编辑部历史组组长、法学博士)等同志为本书顾问。
在书稿基本形成后,我们聘请张晓林(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誌社原总编辑)、吕虹(《求是》杂誌社评论部主任,法学博士、编审)同志对全书进行了审定。
以上各位学者的悉心指教,给了我们十分宝贵的帮助。
书中所列的参考书目和参考图目,以及许多未能列上的书目和百度等网上提供的材料,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营养。
本书的编辑出版,还得到邵维正(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武将(解放军报社政治部原副主任)、彭国华(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和郭小平(武警部队森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白健(武警部队政治部办公室老乾办副主任)等同志的大力支持。
对上述的指教、启迪和支持,我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 者
2013年11月18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研究硕果纍纍,需要我们充分学习运用。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沉渣泛起,搅乱了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科学评价,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消除其不良影响。还有个别历史人物和事件,尚缺乏明晰的评述,需要我们深人研究。
我们抱着以勤补拙的态度,花了近两年时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重要的中国历史着作,广泛收集史料,除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形成过程和我们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升华以及新形势下发扬民族精神的着力点与落脚点等问题做了研究外,对每一篇人物故事都进行了数次研究修改,一般经三至四稿。我们尽力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形成的主流观点,阐明自己的具体见解,“意合主流,言成一家”。对一些较为複杂、评价不完全一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取其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部分进行介绍,简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提取精神,点明局限”。对一些与中华民族精神关係不大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未去涉及。为了更好地联繫人物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使用了行文和引诗结合、叙事和点评结合、从实和抒情结合的文体。本书参与撰稿者已在各章引言、结语和各篇人物故事后署名。由蒋金锵修改和统稿,并与陈从本、田更新、邱培成、李永庆、张述兵对各篇有关人名、地点、时间和某些文字作了订正。
在书稿形成过程中,我们聘请了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罗国杰(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李孝纯(《求是》杂誌社文化编辑部历史组组长、法学博士)等同志为本书顾问。
在书稿基本形成后,我们聘请张晓林(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誌社原总编辑)、吕虹(《求是》杂誌社评论部主任,法学博士、编审)同志对全书进行了审定。
以上各位学者的悉心指教,给了我们十分宝贵的帮助。
书中所列的参考书目和参考图目,以及许多未能列上的书目和百度等网上提供的材料,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营养。
本书的编辑出版,还得到邵维正(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武将(解放军报社政治部原副主任)、彭国华(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和郭小平(武警部队森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白健(武警部队政治部办公室老乾办副主任)等同志的大力支持。
对上述的指教、启迪和支持,我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 者
2013年11月18日
序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部署。明确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用这种精神“鼓舞斗志”。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部署,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进一步要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的首先就是“爱国”。《报告》最后号召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一再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时,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他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的文化血脉,是我们民族最大的软实力,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党进一步地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是事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我们组织撰写了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数千年中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故事,按爱国主义及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五个章节加以编辑。在每章开头简要介绍它的具体内涵、形成过程和地位作用,在每章结尾简要说明我们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升华,以及新形势下发扬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力求结合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具体形象的人物故事,感受、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供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参阅。
古代至近代的数千年,在中华民族从发展、辉煌、衰落到复兴的艰难历程中,积聚、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精神的人物故事犹如繁星嵌空,本书所选一星半点,举例而已。现选编60篇人物故事,第一章19篇,第二、三章各9篇,第四章10篇,第五章13篇。在选编过程中,我们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力求扣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主题,把握各自特点。没有面面俱到地介绍各个人物,并不是要隐晦其过。对于历史人物,应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以自觉取其思想精华,为今所用。二是人物故事基本遍及各个朝代。但由于某些朝代有影响的人物多些,不作平均分配。三是近代的人物所占比例较大。因各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斗争中更为强化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整体,把爱国主义推上了新的阶段,对当代中国影响也更大。四是较多选入与现实联繫密切的人物故事。如历史上为维护台湾、西藏、新疆统一于祖国大家庭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些入和事,以及黄岩岛的发现者等。五是在每个人物故事的编写中,适当展现与之有关联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以弥补受篇幅所限,有些重要人物没有专门编写的不足。六是注意选入少数民族人物。有些少数民族人物看似缺少“名气”,却要重视宣传。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物融合一起介绍,有助于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辛亥革命后的近1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100年,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占了90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编写一部近百年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人物故事,将有待于下更大的功夫。
编者
2013年10月7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部署。明确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用这种精神“鼓舞斗志”。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部署,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进一步要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的首先就是“爱国”。《报告》最后号召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一再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时,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他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的文化血脉,是我们民族最大的软实力,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党进一步地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是事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我们组织撰写了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数千年中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故事,按爱国主义及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五个章节加以编辑。在每章开头简要介绍它的具体内涵、形成过程和地位作用,在每章结尾简要说明我们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升华,以及新形势下发扬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力求结合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具体形象的人物故事,感受、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供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参阅。
古代至近代的数千年,在中华民族从发展、辉煌、衰落到复兴的艰难历程中,积聚、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精神的人物故事犹如繁星嵌空,本书所选一星半点,举例而已。现选编60篇人物故事,第一章19篇,第二、三章各9篇,第四章10篇,第五章13篇。在选编过程中,我们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力求扣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主题,把握各自特点。没有面面俱到地介绍各个人物,并不是要隐晦其过。对于历史人物,应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以自觉取其思想精华,为今所用。二是人物故事基本遍及各个朝代。但由于某些朝代有影响的人物多些,不作平均分配。三是近代的人物所占比例较大。因各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斗争中更为强化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整体,把爱国主义推上了新的阶段,对当代中国影响也更大。四是较多选入与现实联繫密切的人物故事。如历史上为维护台湾、西藏、新疆统一于祖国大家庭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些入和事,以及黄岩岛的发现者等。五是在每个人物故事的编写中,适当展现与之有关联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以弥补受篇幅所限,有些重要人物没有专门编写的不足。六是注意选入少数民族人物。有些少数民族人物看似缺少“名气”,却要重视宣传。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物融合一起介绍,有助于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辛亥革命后的近1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100年,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占了90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编写一部近百年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人物故事,将有待于下更大的功夫。
编者
2013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