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1963年正式成立了“中央反修档案起草小组”,直属政治局常委,以康生为组长,吴冷西为副组长,乔冠华、王力、姚溱、熊复为主要成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央反修档案起草小组
- 成立时间:1963年
- 组长:康生
- 副组长:吴冷西
- 主要成员:乔冠华、王力、姚溱、熊复
背景
中共中央1963年成立了“中央反修档案起草小组”,直属政治局常委,以康生为组长,吴冷西为副组长,乔冠华、王力、姚溱、熊复为主要成员。
发展
早在1960年夏天,在北戴河起草对苏共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散发的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通知书》的《答覆书》时,在中央周围就集中了一批“秀才”,包括胡乔木、吴冷西、乔冠华、熊复、胡绳、许立群等。从1962年11月起,这批秀才中的一部分人已经集中在钓鱼台8号楼开始工作,只是没有命名叫个什幺单位。1963年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总结前一时期的“反修斗争”,并提出下一阶段工作的方针和步骤。就在这时,中央正式决定成立一个反修档案起草小组,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组长康生,副组长吴冷西,小组成员包括廖承志、伍修权、刘宁一、章汉夫、孔原和乔冠华(1963年夏为副组长)、熊复、胡绳、许立群、姚溱、王力、范若愚等。(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下册,第540页)胡乔木因为生病,没有参加这个写作小组。陈伯达主持了几篇论战文章的起草工作,但不是写作小组成员。1962年11月起住进8号楼实际负责起草工作的有:康生、吴冷西、熊复、赵毅敏、姚溱、王力、范若愚,乔冠华工作重点在外交部,同时参加8号楼写作班子的工作。其他小组成员,有的来参加一些会议,有的没有来过8号楼。除了小组成员,还先后调来几个年轻的助理工作人员,有贾一血、朱庭光、崔奇、刘克林、万光、陈思明,1963年夏来了两位大校——范戈、钱抵千,后期还有孙轶青、薛真、王岳西和黄宗汉。我们习惯地把这个工作集体称为钓鱼台写作班子,8号楼则成为这个写作班子的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