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富,男,汉族,1964年7月生,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思居村村民。 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範提名奖· 赵光富是位盲人,身体残疾,生活艰难,却和同为盲人的弟弟赵光辉一起,历经14年艰苦磨砺,将一位被遗弃的女孩抚养长大,为她撑起一片温暖明朗的天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赵光富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思居村
- 出生日期:1964年7月
- 性别:男
任务履历:
赵光富,现年47岁。赵光辉,现年41岁。因其父母近亲结婚致残,兄弟俩不到10岁时眼睛就开始模糊,此后他们就远离了光明。兄弟俩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对养女赵丽的抚养没有丝毫的怨言。兄弟俩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对赵丽的抚养教育还是没有怨言。其家里有房屋9间,其中住房3间,猪圈1间,牛圈1间,共183.7平方米。共联产地4.079亩,其中水田2.05亩、土1.629亩,自留地0.4亩,年可产粮食约1900斤。家里每年餵养耕牛1头,母种猪1头,年可收入约800元。
感动事迹
“闻鸡”舂米浆餵女儿
苦命娃娃,捡来时手脚小得像老鼠,赵光富一生中从未抱过孩子,双手紧抱襁褓中的赵丽,整整3个小时不鬆手,直到小家伙尿湿襁褓才交给母亲换尿片。同是盲人的弟弟赵光辉,晚上躺在破床上,烙烧饼般地辗转反侧,直到鸡叫三遍仍未睡去。另一房里的赵光富更是沉不住气,半个小时后就披衣起床,摸到父母房门前低声问小家伙怎幺没有哭声。那一天,睡在不同房间的两兄弟,生出一个相同感受———我们也当爸爸了!“当爸爸”的兴奋没持续几天,现实的困境便向这个困窘的家庭袭来。小家伙被表姐送来时,一併买了两袋奶粉。但两袋奶粉很快就吃光了。
饥饿的小家伙撕心裂肺的哭喊中,赵光富兄弟听从母亲的建议,他们摸索着拿出了家里舂米用的石臼,开始给赵丽舂米浆。
米要前一晚淘净泡好,次日鸡叫时分就得起床摸索着舂米。舂完一次后,用布过滤一次,再舂二次、三次,由于看不见,赵光富就以这种笨办法确保米舂得够细,以防未舂细的米粒灌入孩子气管。
然后,点柴禾细细熬制米浆,中间要不断搅拌。因为看不见,他无法掌握火候,只有不停地搅动以防止粘锅烧糊。最后加糖等其自然冷却,用嘴唇试试不烫后,再灌入奶瓶餵给赵丽喝。为让孩子吃到新鲜米浆,两兄弟“闻鸡舂米”。做一次米浆得两三个小时,有时候熬着熬着都要睡着。
砖窑打砖挣奶粉钱
米浆虽似奶,毕竟不是奶。听着襁褓中的赵丽一日胜过一日的饥饿哭声,赵光富和赵光辉兄弟互相搀扶着,来到父母的房里,告诉双亲他们的决定———去砖窑打砖,给孩子挣奶粉钱。
这是一段令赵氏兄弟刻骨铭心的经历。14年后的今天,这段经历依旧令他们唏嘘不已。每天,兄弟俩都会赶在鸡叫第三遍前就起床,将前一天的剩饭加水煮成稀饭,就着鹹菜吃了,然后在鸡叫第三遍前后出门。
打砖,就是俗称的打砖坯。首先要将挖来的黄泥,用赤脚踩碎并不断加水搅拌。和好砖泥后,将砖泥一捧捧填满砖模,并用力夯实。然后,用钢丝刮平多余砖泥,再翻转砖模,倒出砖坯。
实际上,一个正常的熟练工,一天也只能打出600块砖坯。赵光富、赵光辉兄弟俩,头也不抬地从早上劳作到星光满天,每人也只能打出300块砖坯。一块砖坯只有4厘工钱。换言之,两兄弟挥汗如雨一整天,每人只能换回区区1.2元钱。
为此,他们还揽下了运砖坯进窑的活。一块成形的砖坯5斤多,他们每次要挑30块,共150斤,挑到300米外的砖窑,然后送下深达6米的窑井。每天,这样沉重而危险的运输,他们要摸索整整50个来回,运砖坯1500块,行程长达30公里。
再穷也送她上幼稚园
靠着赵光富和赵光辉用4厘钱一块的砖坯换回的豆奶粉,小赵丽一天天长大。5岁开始,她就喜欢晃着小辫,往附近的幼稚园跑,趴着栏桿一看就是半天。刚被爷爷奶奶找回来,一转眼又跑回去看。
赵光富和赵光辉悄悄打听了一下幼稚园的学费,每学期190元。对这个贫寒之家,这无疑是笔巨款。但他俩的想法却异常简单:就是再穷也要让她上幼稚园学前班。
于是,5岁的赵丽,成为思居村一些同龄孩子羡慕的对象:她的盲爸爸把她送进幼稚园了!
不仅是孩子,所有的村民都甚是惊讶,在这个村里,捨得像城里人一样送孩子上幼稚园的家庭,手指都数得过来。而家境贫寒的赵氏盲兄弟,却令人惊讶地做到了。
令他们惊讶的事远未结束。赵丽6岁时,这对盲爸爸又将她送进了学前班。
那时赵丽的爷爷赵文云(2008年去世)婆婆(2004年去世)健在,能够做一些农活,家里有一定收入。期间,赵文云也托人四处打听过赵丽的亲身父母,一直没有讯息,至今也不知道赵丽的亲生父母姓氏名谁,家在何处。不幸的是2004年、2008年,赵丽的婆婆、爷爷相继去世,抚养教育赵丽的重任就落在了赵光富、赵光辉两个盲人兄弟肩上了。
苦命娃娃,捡来时手脚小得像老鼠,赵光富一生中从未抱过孩子,双手紧抱襁褓中的赵丽,整整3个小时不鬆手,直到小家伙尿湿襁褓才交给母亲换尿片。同是盲人的弟弟赵光辉,晚上躺在破床上,烙烧饼般地辗转反侧,直到鸡叫三遍仍未睡去。另一房里的赵光富更是沉不住气,半个小时后就披衣起床,摸到父母房门前低声问小家伙怎幺没有哭声。那一天,睡在不同房间的两兄弟,生出一个相同感受———我们也当爸爸了!“当爸爸”的兴奋没持续几天,现实的困境便向这个困窘的家庭袭来。小家伙被表姐送来时,一併买了两袋奶粉。但两袋奶粉很快就吃光了。
饥饿的小家伙撕心裂肺的哭喊中,赵光富兄弟听从母亲的建议,他们摸索着拿出了家里舂米用的石臼,开始给赵丽舂米浆。
米要前一晚淘净泡好,次日鸡叫时分就得起床摸索着舂米。舂完一次后,用布过滤一次,再舂二次、三次,由于看不见,赵光富就以这种笨办法确保米舂得够细,以防未舂细的米粒灌入孩子气管。
然后,点柴禾细细熬制米浆,中间要不断搅拌。因为看不见,他无法掌握火候,只有不停地搅动以防止粘锅烧糊。最后加糖等其自然冷却,用嘴唇试试不烫后,再灌入奶瓶餵给赵丽喝。为让孩子吃到新鲜米浆,两兄弟“闻鸡舂米”。做一次米浆得两三个小时,有时候熬着熬着都要睡着。
砖窑打砖挣奶粉钱
米浆虽似奶,毕竟不是奶。听着襁褓中的赵丽一日胜过一日的饥饿哭声,赵光富和赵光辉兄弟互相搀扶着,来到父母的房里,告诉双亲他们的决定———去砖窑打砖,给孩子挣奶粉钱。
这是一段令赵氏兄弟刻骨铭心的经历。14年后的今天,这段经历依旧令他们唏嘘不已。每天,兄弟俩都会赶在鸡叫第三遍前就起床,将前一天的剩饭加水煮成稀饭,就着鹹菜吃了,然后在鸡叫第三遍前后出门。
打砖,就是俗称的打砖坯。首先要将挖来的黄泥,用赤脚踩碎并不断加水搅拌。和好砖泥后,将砖泥一捧捧填满砖模,并用力夯实。然后,用钢丝刮平多余砖泥,再翻转砖模,倒出砖坯。
实际上,一个正常的熟练工,一天也只能打出600块砖坯。赵光富、赵光辉兄弟俩,头也不抬地从早上劳作到星光满天,每人也只能打出300块砖坯。一块砖坯只有4厘工钱。换言之,两兄弟挥汗如雨一整天,每人只能换回区区1.2元钱。
为此,他们还揽下了运砖坯进窑的活。一块成形的砖坯5斤多,他们每次要挑30块,共150斤,挑到300米外的砖窑,然后送下深达6米的窑井。每天,这样沉重而危险的运输,他们要摸索整整50个来回,运砖坯1500块,行程长达30公里。
再穷也送她上幼稚园
靠着赵光富和赵光辉用4厘钱一块的砖坯换回的豆奶粉,小赵丽一天天长大。5岁开始,她就喜欢晃着小辫,往附近的幼稚园跑,趴着栏桿一看就是半天。刚被爷爷奶奶找回来,一转眼又跑回去看。
赵光富和赵光辉悄悄打听了一下幼稚园的学费,每学期190元。对这个贫寒之家,这无疑是笔巨款。但他俩的想法却异常简单:就是再穷也要让她上幼稚园学前班。
于是,5岁的赵丽,成为思居村一些同龄孩子羡慕的对象:她的盲爸爸把她送进幼稚园了!
不仅是孩子,所有的村民都甚是惊讶,在这个村里,捨得像城里人一样送孩子上幼稚园的家庭,手指都数得过来。而家境贫寒的赵氏盲兄弟,却令人惊讶地做到了。
令他们惊讶的事远未结束。赵丽6岁时,这对盲爸爸又将她送进了学前班。
那时赵丽的爷爷赵文云(2008年去世)婆婆(2004年去世)健在,能够做一些农活,家里有一定收入。期间,赵文云也托人四处打听过赵丽的亲身父母,一直没有讯息,至今也不知道赵丽的亲生父母姓氏名谁,家在何处。不幸的是2004年、2008年,赵丽的婆婆、爷爷相继去世,抚养教育赵丽的重任就落在了赵光富、赵光辉两个盲人兄弟肩上了。
突击学习洗衣做饭,操持起整个家
随着奶奶的去世,这个贫寒的家更加风雨飘摇。曾由奶奶饲餵的鸡、鸭、鹅,一夜之间无人照料。以前从不用操心的洗衣、做饭、扫地,因为爷爷身体也不好,此刻也成了全家人的头等难事。
7岁,这个本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而7岁的赵丽却包揽了这一切,操持一日三餐,浆洗全家衣服。
赵光富和赵光辉两位盲爸爸心疼不已,于是他们开始突击学习,揽下了除切菜之外的所有活。后来,他们连切菜这样的活也靠着摸索逐渐掌握。
后来他们又养起了牛、猪、兔、鸡,还在爷爷的指挥下,咬牙继续种地。
命运有时很残酷。就在两个盲爸爸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逐渐学会正常人的生活技能时,爷爷赵文云突然去世。
家里最后一双“管用”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眼看就要陷入无边的黑暗。
但是赵光辉和赵光富并没有放弃,仍然是起早摸黑地操持着整个家。
父女保守“善意的谎言”
两个双目失明的“父亲”、14个春秋、51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切造就了这一家三口深沉而博大的父女情深。
兄弟俩记得在小赵丽刚懂事的时候,时常要面对她问起的:“我的妈妈在哪里?”此后数年,每年除夕,两个盲爸爸都会带着女儿一起上坟、烧香,年年祭拜那个从未出现,也不知在哪里的妈妈。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她曾经有一个完整的家,她曾经有过妈妈,但那个妈妈已经去世了。
但两兄弟并不知道,这个他们一直隐藏在心底的“善意的谎言”背后,竟是这个懂事的女儿“更善意的谎言”。“其实6岁那年,我就知道,我是捡来的……”14岁的赵丽轻声说出了这个深藏在她心中多年的秘密。
原来,在她6岁那年,大人们无意间的一次闲聊透露了她的身世。那天,表姨来家做客,赵丽路过奶奶卧室时,她听到了表姨感叹,“唉,娃娃命真苦,捡来时手脚小得像老鼠……”早熟的她敏感地察觉到自己的身世,儘管如遇雷击,但她却以成年人都难以想像的克制,悄然走开了,没有向任何人表露出来。
谁也不曾想,这个早熟的孩子为了不拆穿两个父亲为她苦心营造的“谎言”,每年除夕,照样跟着父亲祭拜“妈妈”。而这两个盲人兄弟并不知道。
随着奶奶的去世,这个贫寒的家更加风雨飘摇。曾由奶奶饲餵的鸡、鸭、鹅,一夜之间无人照料。以前从不用操心的洗衣、做饭、扫地,因为爷爷身体也不好,此刻也成了全家人的头等难事。
7岁,这个本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而7岁的赵丽却包揽了这一切,操持一日三餐,浆洗全家衣服。
赵光富和赵光辉两位盲爸爸心疼不已,于是他们开始突击学习,揽下了除切菜之外的所有活。后来,他们连切菜这样的活也靠着摸索逐渐掌握。
后来他们又养起了牛、猪、兔、鸡,还在爷爷的指挥下,咬牙继续种地。
命运有时很残酷。就在两个盲爸爸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逐渐学会正常人的生活技能时,爷爷赵文云突然去世。
家里最后一双“管用”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眼看就要陷入无边的黑暗。
但是赵光辉和赵光富并没有放弃,仍然是起早摸黑地操持着整个家。
父女保守“善意的谎言”
两个双目失明的“父亲”、14个春秋、51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切造就了这一家三口深沉而博大的父女情深。
兄弟俩记得在小赵丽刚懂事的时候,时常要面对她问起的:“我的妈妈在哪里?”此后数年,每年除夕,两个盲爸爸都会带着女儿一起上坟、烧香,年年祭拜那个从未出现,也不知在哪里的妈妈。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她曾经有一个完整的家,她曾经有过妈妈,但那个妈妈已经去世了。
但两兄弟并不知道,这个他们一直隐藏在心底的“善意的谎言”背后,竟是这个懂事的女儿“更善意的谎言”。“其实6岁那年,我就知道,我是捡来的……”14岁的赵丽轻声说出了这个深藏在她心中多年的秘密。
原来,在她6岁那年,大人们无意间的一次闲聊透露了她的身世。那天,表姨来家做客,赵丽路过奶奶卧室时,她听到了表姨感叹,“唉,娃娃命真苦,捡来时手脚小得像老鼠……”早熟的她敏感地察觉到自己的身世,儘管如遇雷击,但她却以成年人都难以想像的克制,悄然走开了,没有向任何人表露出来。
谁也不曾想,这个早熟的孩子为了不拆穿两个父亲为她苦心营造的“谎言”,每年除夕,照样跟着父亲祭拜“妈妈”。而这两个盲人兄弟并不知道。
好人终有好报
在博大深沉的父爱浸润下,14岁的赵丽早早地就懂得了感恩。她说:“两个爸爸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能够独立工作,给两位盲爸爸养老。而这两个“盲人爸爸”均表示:“希望女儿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她读书能读到哪里,我们就供到哪里。
2010年,赵光富、赵光辉兄弟荣获重庆好人荣誉称号,获得重庆十大感动人物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