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雒姓

2020-09-20 05:26:42 暂无评论 百科
雒姓

雒姓

雒[雒、洛,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雒[1]字读音:山东宁津县、河北承德及唐山市,读音为lào(缘由,可能是口语化的原因。落字在这一地区的口语读音就是lào,如花落了、落枕、落炕等。因此,同一读音的雒字自然也就读为lào)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雒姓
  • 字形:雒
  • 拼音:luò
  • 注音:ㄌㄨㄛˋ
  • 类别:姓氏

基本介绍


雒姓
雒字读音:山东宁津县、河北承德及唐山市,读音为lào(缘由,可能是口语化的原因。落字在这一地区的口语读音就是lào,如花落了、落枕、落炕等。因此,同一读音的雒字自然也就读为lào)
读lào的地区


县(区)
乡镇
山东
东营市
广饶县
花官镇
雒家村
德州市
宁津县
宁津镇
雒家
柴胡店镇
苇子湾
保店镇
雒家
青岛市
即墨市
段泊岚镇
后埠
河北
石家庄
辛集市
南智丘
郎口村
唐山市
下属所有
山西
太原
尖草坪
柏板
岗北
吕梁
离石
坪头
雒家庄、池家峁、马青局、凤凰峁
河南
焦作
武陟
北郭
北郭
蔡庄
鹤壁
善堂
康村
齐小寨
岚埠村
甘肃
天水
甘谷
新兴
雒家庄
白银
靖远
平堡
蒋滩
陕西
宝鸡
岐山
凤鸣
五里舖
杏园
青化
南阳
凤岗
陈村
雒家务村
鹹阳
礼泉
药王洞
新雒
裴寨
雒家
榆林
清涧
宽州镇
雒家硷村
绥德
薛家河镇
雒家畔
西安
户县
渭丰镇
真守村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这十二个姓氏后来演化出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姓氏。湖北人陈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可见,雒、络、洛诸姓氏皆同源于古雒国。古雒国,即黄帝之子任所建之国,位在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漳山(今陕西雒南华山东麓)。雒之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时代的雒陶,显于两汉时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佥,辉煌于明朝时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宝卿雒遵家族,现代最出名的是当代中共中央文化部部长的雒树刚。“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嫔,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商朝时期,该地区称雒邑,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雒氏,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史籍《汉书·古今人表》的记载:“舜友有雒陶,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辩证》中也明确记载:“以水为氏。”洛阳,古时即为雒阳,洛水即为雒水。雒水女神为炎帝的女儿,叫雒嫔,也叫洛嫔。以“雒”为姓,应当早于汉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学者认为雒陶是雄陶之误,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实雄陶才是雒陶之误,因为古瓯雒国(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经被误传为雄王、雊王。“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所着的《尸子》一书:“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汉朝史学家班固在《前汉书·古今人表》中亦有记载。
雒姓
按照清朝学者孙诒让《墨子闲诂·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之句后的大段论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与尧舜同时代的东方鸟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皋陶。传说,皋陶面色青绿,嘴唇像鸟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后世尊为中国司法的鼻祖。大禹继位后,曾举荐皋陶为其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大禹又举荐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却被大禹之子启给杀害了,禅让制至此结束。雒陶也可能是东方鸟夷部落的一支,因为“雒”和“陶”都是鸟的名字。“陶”或作“繇”、“鹞”,而“雒”一般认为就是“燕子”或一种“猫头鹰”,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雒”实质上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玄鸟”。如今这种说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语言中得到佐证:“雒”即“鸟”,故有“雒田”即“鸟田”的说法。最迟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设定雒阳县,西汉因之,属三川郡。西汉又在四川置雒县,属广汉郡,东汉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复置,今广汉市所在地叫雒城镇,算是尊重了一下历史。《金文大词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应该指的就是雒县。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于周灭商而营建称为“中国”的雒邑,周平王东迁雒邑,战国时雒改为雒阳,因史籍上又写作“洛邑”或“洛阳”而孰是孰非难下结论。不过,雒字还见于以下书籍:《左传》“洛”皆作“雒”;《周礼》夏官方氏“(豫州)其川荧雒”,天官序言“辩方正位”郑玄注“太保朝至于雒”;《诗·鲁颂·駧》“駧駧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骆(白马黑鬃),有駠有雒(黑马白鬃),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庄子·马蹄》“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经·海外历经》“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曰雒棠(桦树),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楚辞·天问》“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嫔(洛神宓妃)”。另外,在《金文大词典》中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这个“雒”字被刻在一个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种古代食器,出现于西周中期,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这个“雒”字,应该是人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见,儘管“雒”字还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铭文中发现,但是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决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有学者认为,“雒”字始于周公所营“雒邑”,按五行说,秦为水德,故改“雒阳”为“洛阳”,至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认为汉为火德,因此又改“洛阳”为“雒阳”。“雒”的本意,按《说文解字》鸟(隹)部中的解释:“雒,鵋鶀也。怪鸱。今称鸺鹠,也叫横纹小鸮。”因此,雒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史家解释为“汉兴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时期,人们有着浓厚的鸟崇拜传统观念,如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见,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鸟就是他们的祖先。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鸮尊、圆雕玉鸮、安阳大司空村第539号墓出土的一件铜鸮卣等器物来看,在商人的崇鸟习俗中,鸮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观察这些器物,发觉总有一些地方被加工处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锐利的钩喙,狞厉的面部,粗壮的腿足,繁缛的纹饰等,这些有意识的夸张显然是要强调鸮的威慑力。依此推断,“鸮”在商朝同样也是被视为具有庇护力量的神鸟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并被塑造成各种用途的器物,以图驱妖辟邪,祈求吉祥。姬周灭商殷之后,他们认为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谓的酗酒丧邦,是周人的鉴戒!商族人极重鬼神,他们频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于是亡国之凶就和酒器上的猫头鹰联繫起来了。从《诗经·豳风·鸱鸮》中对鸱鸟的憎恶,到西周王朝初期贵族墓里极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猫头鹰变为凶鸟的源头了。因此,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地曰“雒”,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出现的,其含义是商人在洛河之滨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遗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础上营建被其称为“中国”的王城,把商朝遗民集中于此加以统治。雒邑即以鸟为图腾的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有别于宗周,呼之为成周。后周平王东迁雒邑,周王朝日趋衰落,至秦灭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阳已经从国都沦为郡县,成为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秦始皇认为,秦朝兴于水德,改雒阳为洛阳,后来至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实质上是恢复旧地名而已。雒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朝。明朝学者顾从德所撰的《印薮》中收有汉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时期学者何承天所着的《姓苑》中,将雒、骆、络三氏并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广韵》),其铎部提到:“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明朝学者杨慎在所着的《稀姓录·十乐》篇中写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华山地区。
汉朝时期,在今河南省洛阳古城一带有洛伯之裔的雒国,其封国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需要说明的是,雒氏并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时期该地有洛氏族任活动在洛河一带,后来洛水两岸居民即以雒为氏,盖因东汉时期称“洛”为“雒”。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北雒河,即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其两岸住民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雒氏,亦有省笔为洛氏者。

第三个渊源

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着名的北魏地理学家鹂道元在《水经注·叶榆河》中引《交趾外城记》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时期,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授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三年得……后朱载(此字左下鸟,非车)雒将子名诗,索糎泠雒将女名徵侧为妻,侧为人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徵侧自立为王。”后马援拜伏波将军前去征讨,斩徵贰徵侧而归。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糎泠县,汉光武帝置交趾刺史,诸雒将主民如故。据学者徐中舒考证:《交趾外城记》为三国时期孙吴国人所作,距马援二百年,比较可信。此外,明朝时期有安南氏(越南)无名氏,在其所撰的《越史略·国初沿革》中记载:“交趾远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庄王时期,嘉宁部有异人焉,能以幻术服诸部落,自称雒王,都于文郎,号广郎国(夜郎国)……传十八世,皆称雒王……周末,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筑城于越棠,号安阳王。”蚕丛,又称蚕丛氏,是古蜀国首位称王的人。蚕丛氏是一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髮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的左边是斜着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今成都地区居住。
据史籍《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可见蚕丛氏在蜀统治的时间有“数百岁”,当然这不可能是指蚕丛氏本人做了几百年的部族首领,而是以蚕丛为名号的时代持续过几百年。在西周末期与东周初期,蜀中蚕丛氏(公元前800~前730年)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大批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越南北部的红河下游有一个叫文郎的国家,国中有雒王、雒候、雒将统治雒民。东周末年,秦国灭巴蜀二国,蜀国的君主开明王泮被迫率部众南迁至安南地区,灭了广郎国,又建立了一个在越南史籍中称之为“瓯雒国”的国家,其王为安阳王,即开明王泮。数千年来,雒民与蜀民共同组成的瓯雒国民,就是如今在越南北部生息繁衍的壮语系民族的祖先。“瓯雒”曾在《史记》、《汉书》中被误为“瓯骆”,因为南方没有骆驼,那里来的“瓯骆”?实际上“雒”即“鸟”,“雒越”即“鸟越”,属于崇拜鸟图腾的鸟夷的一支。史籍《后汉书》中提到“徵侧徵贰”时说:“雒将之女鸟国鸟将之女”。汉高祖刘邦后来在古蜀国原居地设定了雒县,属广汉郡,这应当是与当时洛阳人被汉高祖安置于蜀地有关,按史书记载,当时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免职赐死后,其封地雒阳的属民皆被强行迁往蜀地。
古瓯雒国、雒阳之民,有不遗忘旧居者,遂称雒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元末明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国末期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大多汉化为马氏。金、元以后,该支马氏族人入伊斯兰教,成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时期,该支马氏族人有迁居于涛雒东滩一带(今山东日照),因名马家灶,后改名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雒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雒水,就是洛水,后称洛河。在春秋、战国时期,“洛”字就是“雒”字,着名史学家左丘明在撰写《春秋左氏传》时,凡“洛”字皆写作“雒”字,生活于洛水流域的狄戎民族,就称作“雒戎”。雒水,是黄河下游南岸的一大支流,起流域主要位于河南省西部。雒水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依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四百五十三公里。大致以洛宁的长水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急流;范里至长水一段,两岸悬崖陡壁,谷深在二百米左右;出长水后,雒水脱离山区,水面渐宽,水中多沙洲。雒水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二十四条,其中最着名的是涧河。
在雒水两岸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这条河流名称为姓氏者,称雒氏,后有简为洛氏者,同一渊源,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任(姙)、马祖常。

迁徙分布

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广饶为郡望。
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周至县、宝鸡市岐山县、凤翔县、扶风县,鹹阳市泾阳县、三原县、礼泉县、淳化县,铜川市黄堡镇、榆林市清涧县、绥德县,山东的宁津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大石桥市沟沿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的张掖市、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金塔县、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河北省的辛集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胶州市、东营市、青州市、青岛市,河南省的鹤壁市濬县善堂镇、平顶山市、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郑州市巩义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区、运城市芮城县、吕梁市离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奇台县,北京市的顺义区,广东省的深圳市,重庆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广饶县:按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远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五千年),广饶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繁衍。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对齐景公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萷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即姜太公吕望)因之。”据此,上古时代,今广饶县境属爽鸠氏的居地,夏朝至殷商末期,为季萷氏、逢伯陵和蒲姑氏居地,西周时期,为姜太公封地--齐国的辖地,春秋、战国时期,县境仍属齐国。秦朝实行郡县制,分山东之国凡七,泰山之北为齐郡,县境属齐郡。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饶县,此广饶县名之始。西汉时期,今县境为齐、千乘两郡属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齐郡领县十二,千乘郡领县十五。县境在齐郡者有广饶、鉅定及利县的东部,在千乘郡者有琅槐及千乘的东部。因此,西汉时期,今广饶县境为两郡五县之属地,即:南部广饶县、西部利县、中部鉅定县属齐郡,东北部琅槐县、西北部千乘县属千乘郡。广饶县故城后为侯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封菑川靖王之子刘国为广饶侯。东汉时期,广饶、鉅定、琅槐三县俱废,将其地分为利、益、博昌三县,属乐安国。三国时期,县境属青州齐郡,归魏国所辖。至晋朝时期,复置广饶县,属齐国。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青州没于汉刘聪,东晋时期,后赵石勒、燕慕容广鬼、后燕慕容垂相继占据;至南朝宋,刘裕曾于此置乐安郡,不久即入于北魏,仍为乐安郡,属青州。至隋朝时期,罢郡为州,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移千乘于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另据清光绪《山东通志》载,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即徙千乘于鉅定故城。千乘之名始于战国,因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而得名。至唐朝时期,于千乘县置乘州,县为属。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乘州,县境属青州都督府。唐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青州为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青州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共五十三年,县境一直隶属于平卢军。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罢军使,复称州,平卢军仍改称青州,县境仍属青州。宋高宗建炎三年(辛亥,公元1129年),金兵占据青州后,县境被伪齐刘豫统治八年。金熙宗天眷元年(戊午,公元1138年),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自此,历经元、明、清各朝至民国初年,县名与境域及隶属均无大的变更。民国初期,厘定官制,首废府,另设道尹为承转机关。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置胶东道,乐安县为属。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30日,政府改定全国重複县名,依照“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旧,仍还故称”的原则,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在《内务部改定各省重複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中,乐安县存废理由是:江西省乐安县相沿较久,拟存;山东省乐安县,金时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该县旧为汉广饶县,至隋时始省去,拟即定名广饶县。由是复名广饶县,隶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改属淄青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尹后,直属山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饶县属渤海区清河专员公署。1950年5月,广饶县隶属惠民专区。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併为淄博专区,广饶县归属。1961年1月,惠民专区分立,广饶县仍归属惠民专区。1983年8月30日,广饶县划归东营市。

堂号

广饶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

家谱文献

山东宁津县(革命时期为:振华县)宁津镇东雒村位于振华大街北1公里 路东,总称:雒家村,分为东雒和西雒,西雒姓氏分:刘,赵,李,王,多,等姓氏,东雒直属单一:雒姓大家族,据历史记载14世纪从胶东地区(现在的即墨市)迁移过来四兄弟,至今东雒村为四个分支家族,辈分大小悬殊。
山东东营广饶花官雒氏家谱,着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东营市博物馆、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乡雒氏祠堂。

字辈排行

山东宁津东雒村一支字辈:相、庆、泉、凤、智、俊.....
山东宁津雒氏一支字辈:“天自士希永存长恩”。
山东宁津雒氏一支字辈:“清熙国忠……”
山东青岛胶州雒氏字辈:“洪锡福宗(胜)方德”。
雒氏一支字辈:“永相洪庆荣学”。
陕西淳化雒氏一支字辈:"书文金宝....."
河南焦作字辈(继字辈之前单字不统一,现统一字辈)”继全德传(怀)廷(启)应(国)加(家)嗣续荣光乃兆绳震永庆延长”。

历史名人

雒 昂

(生卒年待考),陕西三原人。着名明朝大臣。明嘉靖癸未科(公元1524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雒 遵

(生卒年待考),号泾坡;陕西泾阳人。着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已丑科(公元1566年)进士,官至四川巡抚、尚宝卿。

雒于仁

(生卒年待考),雒遵之子,字少泾;陕西泾阳人。着名明朝大臣。官至大理寺评事,其子雒献书,举人。

雒 佥

(生卒年待考),河北涿州人。着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间佥都御史,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毙殿外。

雒守一

(生卒年待考),字光溥;陕西三原人。着名明朝大臣。明宣德壬子科(公元1433年)举人,官至学正。

雒 铭

(生卒年待考),陕西三原人。着名明弘治年间进士。

雒任重

(生卒年待考),重庆垫江人。着名明万曆年间进士。

雒尚裔

(公元?~1392年待考),山东枣强人。着名明朝大孝子。

雒宗昂

(生卒年待考),甘肃靖远人。着名清鹹丰年间大臣。

现代名人

雒江生

(公元1938~今),甘肃秦安人。着名教育家。

雒鸣鲜

(公元1948~今),甘肃白银人。着名基础美术教育家。1980年毕业于甘肃省张掖师範专科学校美术系。是甘肃省靖远师範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高级讲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雒志俭

(公元1954~今),陕西户县人。着名民间艺术家。现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户县农民画院院长、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

雒树刚

元1955~今),辽宁瀋阳人,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1978年10月入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后更名为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专业学习。大学期间,于198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获硕士。历任《求是》杂誌社政理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理论局局长,2000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2008年6月接替吉炳轩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第17届中纪委委员。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2014那12月28日经表决,决定任命雒树刚为文化部部长。

雒孝丰

陕西绥德人,一九三五年一月参加革命,跟随王震将军多年。复员后任陕西省公安厅劳动改造局副局长。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于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八日病故,时年三十八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