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北京电影製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影片公司联合拍摄的奇幻儿童片,由王家乙、罗吉·比果联合执导,由谢添、张春华、派·特巴尔地纳、茜·罗森堡、钱·兹曼斯基等出演,于1958年12月17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法国男孩比埃罗通过一只漂洋过海而来的风筝与中国的小朋友结下友谊的故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风筝
- 外文名:Cerf-volant du bout du monde、The Magic of the Kite
-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製片厂、加朗斯影片公司
- 製片地区:中国,法国
- 导演:王家乙、罗吉·比果
- 编剧:罗吉·比果、王家乙
- 类型:儿童、奇幻
- 主演:派·特巴尔地纳,茜·罗森堡,张春华,钱·兹曼斯基,谢添
- 片长:82分钟
- 上映时间:1958年12月17日(法)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法语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135834
剧情简介
法国巴黎,名叫比埃罗的12岁的法国儿童和他妹妹、五岁的尼高尔及小伙伴培培尔等人得到一只绘着孙悟空形象的风筝。风筝上附着一封信,是由北京小朋友宋小青写的。比埃罗想给写回信,地址却被培培尔赌气拿走。比埃罗请求孙悟空帮助。孙悟空答应下来,并帮他和妹妹一起来到中国。两个孩子经历了许多奇异的事情,最后在北海的桥上遇到了几名中国小朋友,其中一个还会讲法语。在中国小朋友的热情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正与许多小朋友一起在天坛放风筝的宋小青。比埃罗高兴得叫了起来。这时,他突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比埃罗惊醒过来,才发现这一切都是梦。培培尔认识到错误,把地址还给了比埃罗。几个小朋友一起给宋小青写了回信并连同另外一封信交託给风筝,让风筝去把信带回到遥远的中国。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比埃罗 | 派·特巴尔地纳 | ---- |
尼高尔 | 茜·罗森堡 | ---- |
孙悟空 | 张春华 | ---- |
古董店主 | 谢添 | ---- |
培培尔 | 钱·兹曼斯基 | ---- |
王学新 | 程明秦 | ---- |
吴美英 | 尹纪云 | ---- |
李文 | 鲁芃 | ---- |
周佩琴 | 华卫民 | ---- |
林林 | 袁迪旺 | ---- |
宋小青 | 刘祥生 | ---- |
卖金鱼的老爷爷 | 谢添 | ---- |
配音演员 | 程世鑒、黄祖培、王方震、白景晟、欢子、李燕、张锡本、赵丽平、关迺临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录音 | 场记 |
---|---|---|---|---|---|---|---|---|---|---|
潘秋 依夫·拉勃朗希 | 王家乙 罗吉·比果 | 欧阳红樱 埃迪·朗兹 | 罗吉·比果 王家乙 | 亨利·阿尔康(总摄影师) 皮利·维莱尔勃 比埃尔·罗姆(副摄影) 吴生汉(副摄影) 雷纳·夏巴尔(副摄影) | 路易·贝西尔 段时俊(中国音乐配曲) | 玛丽纳特·卡地克斯 | 比埃尔·普莱凡 | 俞翼如 克劳德·莫兴 | 陈燕嬉 塞维亚 马尔杰蒂 | 约纳·维达 |
对白 | 安东尼·杜达尔 |
特技 | 张尔瓒 |
指挥 | 乔治·戴尔沃、彭修文 |
中国音乐演奏 | 中央广播民族乐团 |
翻译 | 何振淦 |
译製导演 | 李景超 |
译製录音 | 李俊臣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比埃罗演员:派·特巴尔地纳住在法国巴黎的12岁儿童,活泼、勇敢、机智,偶然捡到一只绘着孙悟空形象的风筝,还发现了风筝上中国小朋友宋小青写的信。他非常渴望见到写信人,又对中国商人口中的传奇人物孙悟空念念不忘。于是在梦中,靠着孙悟空的神通,他越过万水千山来到北京,中国少先队员们帮一起寻找宋小青,让他感到了友谊的温暖。
- 尼高尔演员:茜·罗森堡5岁的法国小女孩,比埃罗的妹妹,活泼可爱。在比埃罗的梦中,她和哥哥一起飞到中国北京,并和叫林林的中国小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培培尔演员:钱·兹曼斯基顽皮的法国儿童,一开始和比埃罗作对,抢走了风筝所夹带的宋小清的地址,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地址,与比埃罗重归于好。
- 孙悟空演员:张春华神通广大的中国神话人物。在比埃罗的梦境中,他从风筝上走下来,成为和平的使者,施展法术让小床载着比埃罗和尼高尔飞到了中国北京,还送给比埃罗一个神奇的弹子。
- 古董店主演员:谢添慈祥而幽默的中国古玩商人,巴黎开设古董店。他帮助比埃罗解读了宋小青写的信,还介绍了风筝所绘製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孙悟空 。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 该片是在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策划出来的,是新中国与外国合作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 饰演培培尔的演员是导演比果一次在巴黎街上围观儿童吵架时发现的。
- 为了拍摄比埃罗在天坛风筝盛会上找到宋小青的戏,北影组织了七百多名小学生充当民众演员,赶製了一百多个风筝,但是拍摄时风比较大,风筝被颳得满天飞,有的小学生为了抢回被风颳走的风筝甚至摔伤了胳膊。
- 在拍摄该片时,尼高尔的扮演者西尔维亚娜才5岁半,导演要求中国小演员们拥抱她以示礼貌,但那时孩子们谁都不敢。2019年,西尔维亚娜参加了法国巴黎举办的“光影流年——中法友好故事会”活动,当她表示希望非常思念与当年拍《风筝》的中国朋友时,活动主办方真的当场把参与演出的刘祥生、华卫民请上台与她见面。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 | |
---|---|---|---|
1958年 | 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荣誉奖状 | 《风筝》 |
幕后製作
创作缘起
1955年,法中友协电影委员会的委员罗歇·比果写信给时任中国中央电影局长的王阑,提议与中国合拍一部儿童片,用一只风筝串连北京与巴黎的时空,联结中法两国儿童的友谊。在得到中方赞同后,比果一边创作剧本,一边寻找拍摄资金。剧本创作得到了旅居巴黎的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的帮助。片中的风筝起初构想是蝴蝶图案的。得知剧体的创意后,伊文思在1956年访问中国时特意寻觅到一只绘有孙悟空形象的风筝带回法国,送给比果作为参考。正是这只风筝给了比果灵感,把中国的孙悟空引入影片。
拍摄过程
1957年3月底,法国电影界代表团应邀访华,中法双方正式确定了《风筝》的拍摄事宜。7月底,影片在巴黎开拍,仅花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占全片三分之一的法国外景。9月10日,影片在北京的北海开始拍摄中国部分。
表演指导
影片中的8个小演员多数没有拍戏经验,而且其中有3个法国孩子,拍摄时,中国小孩说中国话,法国孩子说法国话,互相不解其意,闹过不少笑话,不是在彼此对白中找不到应有的感情交流,就是一方已经说完而另一方仍傻愣愣地在等待。经过磨合,剧组摸索出了分而治之的对策,由中法导演各自负责调教本国小演员。在拍摄尼高尔与中国孩子林林拿着绒鸟相互逗笑的场面时,近景镜头要求演员表情充分而细緻,但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五岁半,怎幺也笑不自然。中、法两个导演便蹲在地上分别按各自国家的习惯给两个孩讲笑话逗乐,当孩子终于真心地笑出来时,守候在一边的摄影机就偷偷开始拍摄。
影片评价
该片的涵义深刻而耐人寻味,是一首歌唱和平、友谊的诗。它通过神话般的幻想,反映了中法儿童不同的生活面貌,表达了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热爱和平友谊的感情,令人印象深刻。(《北京文艺》评)
该片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影片从一开始就採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激发观众积极向上的幻想。影片的编导有力地把握住孩子们纯真、大胆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通过比埃罗的一场美梦,强烈地表现了比埃罗和尼高尔寻求崇高的和平友谊的热切愿望,又以极富幻想的浪漫手法赋予孙悟空完成“和平使者”的使命,自然而巧妙地把巴黎和北京联结起来,为中、法两国儿童之间建立珍贵的友谊铺下一条宽广的道路。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原是一个反封建统治、反抗暴力的典型,而这部影片却给孙悟空的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是一种大胆的突出的艺术创造。通过这种艺术夸张,影片不但深刻地表现孩子们的活泼、勇敢的倔强性格,单纯、诚挚的可贵品质,而且以极其丰富的想像激励着孩子们追求光辉的理想与崇高的友谊。该片的浪漫主义色彩丝毫没有脱离故事情节发展,恰恰是紧密地围绕着主题的思想内容,具体地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整个故事始终充满激情,鲜明、细腻地表现法国小朋友比埃罗寻找和平友谊的愿望,使观众感到主题非常亲切而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编导巧妙地把握了小朋友活泼、勇敢、纯朴、机智的特点,虚构出一幅热情神奇的图画使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既丰富多彩,生动新颖,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百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