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市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逆境中奋力追赶,在挑战中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面对複杂多变的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千方百计保增长,全力以赴保民生,不遗余力保稳定,较好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111.7亿元,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83.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08.7亿元,增长17.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缩小了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粮食总产143.3亿斤,增长1.5%,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1位,连续6年丰产丰收,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7.4亿元,增长17.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24.5亿元,增长27.4%,质量效益明显好转。工业投资255亿元,增长37.5%,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9亿元,增长21.1%。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增长24.9%。税收收入21.2亿元,增长18.7%。其中,市本级税收收入5.6亿元,增长19.6%。上述4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4.1亿元,增长27.4%,支出总量居全省第4位。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2.5亿元,较年初增加128.8亿元,增长19.4%;各项贷款余额499.8亿元,较年初增加104.6亿元,增长26.5%,成为全省贷款增量过百亿的8个市之一。
——市场贸易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6亿元,增长20.2%,增幅居全省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其中出口1.37亿美元,增长11.5%,是全省5个实现增长的省辖市之一。
——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5%,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7.8元,分别实际增长10.9%和8.1%。就医、就学、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关係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平安周口建设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单位。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持项目带动增后劲。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紧紧围绕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省重点项目、市100个重点项目和“双十五工程”,最佳化项目建设环境,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联审联批制度,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保持了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持续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0.6亿元,增长29.2%,高于省定目标9.2个百分点。争取中央新增1000亿元、1300亿元、700亿元资金项目572个,完成投资23.3亿元,项目开工率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率均为百分之百,居全省先进行列。争取中央新增800亿元资金项目77个,完成投资6193.6万元,达到了序时进度要求;列入省“8511”项目13个、总投资67.2亿元,“1074”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44个、总投资76.6亿元,均完成了年度投资计画,被省政府表彰为投资目标完成先进单位;100个市重点项目投资73.2亿元,基本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双十五工程”中的漯阜铁路(周口段)电气化改造、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项目进展顺利;益海粮油日榨油1000吨生产线、亚华汽车安全玻璃生产线、财鑫多元醇生产线、裕达公司豆製品加工等项目竣工投产。沙颍河、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顺利通过国家淮委会验收。
(二)坚持抓好“三农”强基础。
面对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等自然灾害,採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投资8.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4.6万亩、高标準农田建设示範工程项目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8万亩,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实现了丰产丰收,粮食总产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13.3%和1.4%,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淮阳、鹿邑、太康、商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项城、西华、郸城、沈丘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继续深入开展“畜牧业发展推进年”活动,发展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区1248个,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8.4%、14.2%和16.5%。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範市”和“绿化模範城市”,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61.8亿元,增长20%。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1662公里;新增户用沼气8万户;新建改造农家店1700多家;解决44.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民健身工程286个;新完成1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解决和巩固温饱贫困人口20万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33家,总量居全省第2位。农村土地流转9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全面实施“111”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实现良好开端。
(三)坚持服务企业上水平。
建立“企业服务年”联席办公制度和市县领导定点联繫帮扶100家企业制度,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22个。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融资170.5亿元。强化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帮扶力度,企业活力显着增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7家,总数达到970家。全部工业增加值429.5亿元,增长12.3%;工业用电量23.4亿千瓦时,增长10%。8家企业荣获“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称号,9家企业荣获“河南省高成长型民营企业”称号。
(四)坚持扩容提质抓城建。
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完成中心城区港口物流园区、沙南老城区的控制性规划,以及9个县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省下达的乡镇、村庄规划任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4.1亿元,增长30.4%,高于省定目标7.4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1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新增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49%,提高1.84个百分点。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开工建设或拓宽改造东新区周口大道、文昌大道、天一路等8条道路,完成市体育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周口卫校新校区、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开发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项目入驻开工,承载能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稳步实施老城区改造,建设路贾鲁河桥建成通车。改造供水低压区14处,新打深水井20眼,新增供水能力3.6万吨。硬化小街小巷191条,亮化主次干道7条,完成西大街低洼区除涝改造,建成6座垃圾中转站和12座公厕,新增天然气用户1.2万户,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扎实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84个建制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城镇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