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是南通市人民政府2010年所做的工作报告。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大事难事较多的複杂局面,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紧环境下抓机遇,好中求快争一流”的总体要求,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南通人民百年期盼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洋口深水海港初步通航、吕四港综合海运码头建成,结束了南通“有江无桥”、“有海无深水海港”的历史,南通迈入桥港新时代。这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重大变化,在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巨观经济增速较快下滑的情况下,全力以赴保增长,实现GDP251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3%;实现财政总收入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9.6亿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5.4亿元、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5.1亿元、增长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1元,分别增长14.9%和13.1%;城镇登记失业率3.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改善民生的12件实事如期完成(见附属档案一)。这一年,面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夺取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全市人民倾情相助,彰显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怀。这一年,我市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五城同创”目标圆满实现。这一年,我们圆满完成了奥运火炬在通传递任务,南通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四金一银一铜,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抢抓桥港机遇,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放大桥港效应,加快培育新的经济成长点。持续猛攻有效投入,强力推进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1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17亿元、为年度计画的114.7%;全市工业投入总量破千亿,达1145.7亿元、增长18%,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快速推进,王子製纸、LNG接收站、熔盛海工基地以及宝钢合金钢技改、通能精机、综艺光伏太阳能等项目开工建设,中远川崎扩建、熔盛造船、晓星超高压变压器、联海生物等项目竣工投产,中远船务海工基地、蓝星化工二期、振华南通产业基地、醋纤五期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有效应对,着力营造区域发展的良好环境。针对年初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煤电油运紧约束,强化生产要素的调度供应,保障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有序正常运转。针对上半年巨观调控的紧环境,着力化解融资、用地、项目审批等难题,全年新增贷款266.6亿元、增长18%,报批建设用地36046亩,25个重大项目通过国家、省立项审批。针对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严峻形势,坚决贯彻中央、省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和市委关于“防下滑、保增长、抓转机、促发展”的决策部署,及时研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成长的十项措施。应对纺织服装、房地产等行业的下滑趋势以及中小企业的运行困难,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26个政策性档案,保持了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稳定发展。通过全市共同努力,延续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GDP增幅高出全省0.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出全省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列沿江八市第一,工业产销率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进出口增幅高出全省18.4个百分点。各县(市)竞相发展,财政总收入均突破30亿元,通州、海门、启东、如皋四市一般预算收入均突破16亿元、进入全省15强,如东、海安二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超过30%。省定全面小康的18项25个指标我市预计有20个达标。
(二)突出江海联动开发,推动产业最佳化升级。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1%,提高0.3个百分点。促进沿江沿海优势产业布局。编制完成《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进一步推动船舶修造及配套、海洋工程、港口机械、精细化工、新能源、粮油食品等临港临海型产业在沿江沿海集聚。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实现产值629.2亿元、增长54.2%,规模以上造船完工量307万载重吨、增长37.1%;沿海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劲,已建、在建6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61.2万千瓦。临港临海优势产业的集聚,改变了产业发展对部分传统行业依赖过大的局面,装备製造实现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44.4%,精细化工实现产值565.8亿元、增长34.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4.9个、0.5个百分点;促进了企业规模扩张,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达到29家,其中50亿元以上9家;推动了产业集约发展,13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以全市3.1%的面积,创造了全市43.2%的GDP、38.2%的财政收入、52.9%的固定资产投资、80.8%的到账外资,投资强度提高到228万元/亩、增长8.5%。扎实抓好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全社会科技投入86.7亿元,其中研发投入3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38亿元、增长47.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8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新增科技软体园区和孵化器面积21万㎡、增长168%。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230项,培育产学研示範企业556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专利申请量1.41万件、居全省第二。南通家纺市场荣获“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着作权创意金奖”。“人才特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省级引智示範基地2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COD、SO2排放量分别削减3.86%和11.41%,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幅度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连续17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成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日处理能力30.95万吨;90%的发电机组完成脱硫改造,新增脱硫能力2万吨;日处理能力全省第一的如皋垃圾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运。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提前完成省定关闭150家小化工企业目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软体、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2002年以来首次超过GDP增幅。全社会物流总量2.68亿吨、增长9.8%,南通港货物吞吐量增至1.32亿吨;市区改建、新建高星级酒店8家;实现旅游总收入150亿元、增长24.2%,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