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

2021-03-29 09:05:43 暂无评论 百科
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

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

《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从解放军的历史与当今企业、商业运营中,寻求那些普遍规律的“对接”,有些规律,是企业、商业学解放军;也有些规律,是解放军学企业、商业。这二者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把这个“过程”拎出来,说不定就是一种贡献。对企业有着诸多启示,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党和军队做过了些什幺。怎样走过了一条辉煌道路。我们大家都有义务让这些不朽的精髓留给未来和子孙。《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由董强着。

基本介绍

  • 书名: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
  • 出版社:黄河出版社
  • 页数:293页
  • 开本:16
  • 作者:董强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600273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打造卓越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实用性读本!
以历史眼光破解管理难题的故事化表示!
解放军从成立到壮大。成员基本是中国的普通农民,但解放军并没成为一支义和团式的乌合之众,相反的是普通农民却被锻鍊成了组织中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

董强,汉族,1966年出生,山东宁阳人。曾先后就读于宁阳一中、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大学中文系。1997年在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经特招入伍后,进入解放军报社工作。先后担任驻济南军区记者、总编室编辑,现任政工部军地法制组组长,上校军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美的本质新解》、《中西自然美比较论纲》、《符号的颠覆功能与艺术模式的更迭》等,分别被《新华文摘》、《複印报刊资料》(美学)、《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期刊全文转载。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曾获“五四”新闻奖一等奖,在首都新闻界业务技能比赛“词语辨析”类中进入前十名,有《为不朽的灵魂歌唱》、《新闻矛盾论》出版。

媒体推荐

当今谈计谋成为时尚,但本书给我们当头棒喝:不以执行力为基础的计谋和没有执行力做保证的决策,都是纸上谈兵。
——江永红,着名军事记者
解放军壮了人民的胆,人民就是解放军的靠山。解放军可爱,可敬,可学。就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执行力。
——段存章,着名记者
解放军从成立到壮大。成员基本是中国的普通农民,但解放军并没成为一支义和团式的乌合之众,相反的是普通农民却被锻鍊成了组织中的优秀人才。
——张建华,红色本土化管理开创者
我父亲也是老兵,他常说:“当兵有什幺,一条命,一个背包。命是拿来拼的。背包甩了就是了。”
——樊建川,着名文物收藏家
这本书对企业有着诸多启示,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党和军队做过了些什幺。怎样走过了一条辉煌道路。我们大家都有义务让这些不朽的精髓留给未来和子孙。
——林强,着名摄影家

图书目录

管理学改变了我(代序)
名人名家推荐
第一章 不可複製的军队
执行力中出形象:执行是一种信念
1.从红军到解放军:百年基业话长青——“无性繁殖”的魅力
两本书与一部专题片:寻访健在老红军引发的感悟
自我複製:解放军与百年企业之间的“交集”
基业长青的奥秘:“变”与“不变”的统一
2.对手眼中的解放军——靠执行力战胜一切敌人
向解放军学宣传、学组织、学信仰和学保密
向解放军学危机意识和敬业精神
向解放军学完成任务不讲任何条件、拒绝一切藉口
向解放军学“不要命”
3.盟友眼中的解放军——打造一流“执行链”
最有成效的组织有信心迎战强敌——灵活的执行末端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久经考验的全新组织善于服从变化——靠执行同盟打赢“第一仗”确实很关键
英勇无敌除了不放弃还有不放鬆——当然更关键的一点是:看谁坚持到最后关头
秘而不宣的行动——需要默默奉献的员工
4.人民民众眼中的解放军——不是僱佣,而是一体
井冈山歌谣与汇源禁语:上下同欲者胜
张万年一语道出老百姓的心里话:壮胆、压邪、救人
《解放军报》创造经典标题:《解放军来了人心定》
5.解放军眼中的解放军——培育执行力文化
从全球最成功的商学院说起
解放军:先塑造人再塑造战斗力
高明与贾娜:高学历士兵入伍后的感悟
6.跨越百年门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历经百年沧桑:一支依然年轻而优秀的部队
真情回望:遥看那些“红色基因”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第二章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执行力的决策基础:领袖的步伐就是执行的步伐
7.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结果为指向的执行力检验
水口战役的教训——“打赢了的败仗”等于赔钱赚吆喝
土城战斗的经验——改变行军路线意味着“结果至上”
长沙战役的启示——从不想打的战役看“全员决策”
四渡赤水的意义——聪明的企业要学会“弱者淘汰强者”
8.把游击队改变成正规军——建立规範的执行力系统
余洒度、凯丰都看不上毛泽东,可他会用脑子打仗
从毛泽东解放战争中“一心三用”看责任分解法
毛泽东塑造军队的秘诀:’学会把握每一个关节点
毛泽东不从感情上伤害前任:企业如何对待决策失误
9.当身陷逆境:用行动改变命运——执行力如何告别“路径依赖”
毛泽东十次化解逆境,给企业管理以启示
战场“不乾胶定律”:从失败中看到价值
应对政治危机看毛泽东,应对经济萧条看松下幸之助
从逆境中的毛泽东看“蝴蝶定律”
10.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力下授”后的执行力控制
一江山岛战役大获全胜:授权是关键
从毛泽东绝配搭档甩恩来看企业四种人
战锦方为大问题:抓大不放小
11.枪桿子里面出政权——愿景:提升执行力的倍增器
秋收起义:建立执行力模型
从逃婚到推翻蒋介石攻权:让每个人知道为什幺而革命
从毛泽东赢心聚心术看“日耳曼战车”
愿景大师毛泽东:敢叫日月换新天
12.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经常化的执行力培训
三湾改编:高效执行力需要修炼
不能将军队的做法生搬硬套到企业中去
储备“阵亡”替补者:训练能够取代自己的人
第三章 缀满天幕的群星
执行力的中介环节:找到能执行的人
13.从八位英模画像说起——什幺样的人最具执行力
什幺样的人团队坚决不能用
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不是天生的
绝不让猴子在上下级之间跳来跳去
走出积累脂肪而非肌肉的怪圈
14.张思德烧炭为了谁——执行力的分层理论
战斗员就是要成为指挥员的延伸
小石块与大水缸,小锤子与大铁球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15.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都不是“一根筋”——执行力容不得打折扣
完成任务就是要没有任何藉口
危急时刻为什幺能豁得出来
碉堡·马蹄表·不死鸟
16.雷锋当年学的谁——核心价值观塑造执行力
上级全力以赴是对下级最好的教育
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行为和习惯
世界因你而不同
17.李向群的再发现——执行力:“富二代”当好接班人的必修课
只有把出身忘得一乾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才属于自己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改造世界比解释世界更重要
18.苏宁、杨业功的文韬武略——综合素质造就最佳执行力
素质决定成败,但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全力锤鍊优秀的执行型领导
铸牢执行链条,避免中层危机
……
第四章 大众是被创造出来的
第五章 建设有灵魂的组织
第六章 军歌永远嘹亮

序言

对管理学感兴趣,由来已久。
刚到《解放军报》当记者不久,就曾与济南军区第九分部的孔凡军合作,写过某部两位主官的管理理念。至今清楚地记得稿件题目《算盘打得精日子过得火》,刊登在《解放军报》1999年3月3日第二版上。两个小标题分别是:“三角木”效应、“水磨石”现象。新闻稿体现了“管理无处不在”“向决策要效益”等观念,让人觉得比较新鲜。
那个时候,还反覆阅读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前沿丛书,其中的两本《管理创新》《管理伦理》,被我圈圈点点,标记得密密麻麻。
管理学,真的给我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后来,参加全国两会搞新闻报导,与管理学相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说——
2006年3月10日,在《解放军报》第一版“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专栏,刊发了由我采写的稿件《要学点现代管理学》。採访来自广州军区的李俊代表时了解到一件事:她所在单位只花200多元钱,办成了以前要花近15万元才能办成的事。李俊由此提出,要想少花钱多办事,就得用好眼前的人才,就得掌握一点现代管理学知识。
有意思的是,_天之后,即3月11日下午,军委胡锦涛主席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其中一条就是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现代管理水平。
于是,就有代表问我,是不是採访李俊前就已获悉胡主席讲话要点,採访才有针对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巧合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当然是言其机率之小;说必然,则是指我对管理学有着一些积累与储备,并有意无意地运用到採访中去。讲这件事,不是说我比别人高明,而是说管理学问题作为一种现实需要,早就引起中央高层领导关注。
这种关注,后来一直被延续。
而落实,从根本上讲就是执行力,说到底还是一个管理学命题。
倘若说到我对管理学认识的升华,还有两个具体原因:
一是,有缘与红色本土化管理开创者、《向解放军学习》一书作者张建华相识。
2008年7月,在总政干部部组织的首次师职转业干部培训中,张建华到浦东干部学院授课,我作为驻训跟班记者,与他有过短暂而热烈的交流。从那时起,对他的红色本土化管理就有了浓厚兴趣。
其二,当代中国一些知名企业家,确实有经得起实战检验的管理理论。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还在读书。读书,也成了我与他们“交流”的一个契合点。
比如,柳传志读书,喜精,要求标準是管用。三星的《道路只有一条》,他一读就是两年多,1996年、1997年开会时总推荐给大家看。
比如,王石喜读与历史有关的书,汤恩比的《历史研究》,第一次看用了三四年时间。
比如,潘石屹喜读古代哲学,对《易经》《道德经》《佛经》之类,常常爱不释手。
再比如,万通的冯侖,喜欢看有意思、有实际用处的书,像马桶的历史、门的历史、吃醋的历史等。冯侖说,吃醋的历史是人的社会心理过程,这对把握办公室恋情有帮助,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冯侖书读得那幺杂,难怪关于女人会说出一番名言:赵四小姐16岁去大帅府跟张学良,她去一年,是作风问题;去三年,是瞎搅和;一去三十年,那就是伟大的爱情。
于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更喜欢管理学,喜欢读与管理学有关的书,喜欢了解在管理学上有着特殊见解和实践的人。
但那时我并未萌生写管理学的书,更没想写《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这本书的念头。
只是觉得一种现象不太正常:当代中国,到处都有管理学畅销书,在机场候机,以及乘坐动车和高铁的时候,随处可见管理学畅销书在出售,有人也在看。可破产衰败的企业,在中国大地更是屡见不鲜。管理学的书,究竟管用不管用?
带着这种疑惑,我沉下心来思考。终于发现,书本归书本,实践归实践。所以,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全球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黄铁鹰,写了一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
既然如此,我何不从解放军的历史与当今企业、商业运营中,寻求那些普遍规律的“对接”呢?有些规律,是企业、商业学解放军;也有些规律,是解放军学企业、商业。这二者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把这个“过程”拎出来,说不定就是一种贡献。
真正拎出来,也有一个契机。老战友、黄河出版社武景生主任知道我喜欢读管理学、行为学、组织学之类的书籍,给他的感觉是好像我的文笔还不错。2009年11月,武主任问我有没有兴趣写一本《向解放军学执行力》的书。那个时候不算太忙,我就答应下来了。
这一答应,书就写了近两年。速度,真的不算快。但在这个过程中,收穫真的很大,由管理学、行为学、组织学的爱好者,慢慢发展成了半个专家。私下场合,我曾对夫人说,到北大、清华当个管理学教授,应该不成问题了。
说归说,我知道自己这些见解很可能不符合科班的学理规範。好处可能也正在这里——没有成见,没被套子套住,也没被框子束缚。
更何况,我是从地方大学直接接收入伍的,有过学理规範的系统锻鍊,也有过军旅经历的特殊磨砺,又是从事军事新闻行当的。所以,我对自己这本书的立意、构架,以及有关论述,一直充满了自信。写完后回过头来看,更自信了。
在这里,特别要感谢张建华先生,他对本书原定书名《向解放军学执行力》提出异议:这两年这类书太多了!已经不能吸引人了!换个名字!
与武景生主任商量,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解放军为什幺能执行》。诱因之一,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在纪念建党90周年前夕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幺能》。
没想到,避开了张建华,却没避开谢春涛。
看来,起个好书名真不是件容易事。
感谢六君子为我写荐书短评,为本书增色不少。他们既是我的领导、好友和师长,又都是各有专长的名家:段存章、江永红、杨利伟、张建华、樊建川、林强。
董强
2011年7月12日凌晨初稿
10月5日夜定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