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弦号:872),以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的名字命名。这是一艘代表中国海军测量先进水平的综合远洋调查测量船,中国首艘636A型海洋综合调查船,2003年5月在芜湖造船厂建造。船长129.28米,满载排水量5883吨。 测量船上装备有20余项测量系统,可对距岸100海里以外海区进行水深测量,地质探测,海洋气象观测及执行水下搜寻任务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
- 外文名:原名“海洋20号”\海军872号船
- 排水量:满载5883吨
- 航 速:17.5节
- 定 员:134人
- 续航力:1.5万海里/15节
- 自给力:60昼夜
- 长 度 :129.28米
- 型 宽:17.00米
- 型 深:8.10米
- 建造时间:2003年5月
- 建造单位:芜湖造船厂
发展沿革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弦号:872),原名“海洋20号”。中国首艘636A型海洋综合调查船,2003年5月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芜湖造船厂开工建造。 船上装备有20余项测量系统,在执行海上作战的準备工作中,可对距岸100海里以外海区进行水深测量,海底地貌测量,海底表层地质探测,扫海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区温度、盐度、密度测量,验潮、海洋气象观测及投放军用浮标等。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

“竺可桢”号综合远洋测量船是一艘代表中国海军测量先进水平的综合远洋调查测量船,是一个多专业、多学科、高新技术密集的海上综合测量平台,以数位化测量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海洋测绘手段能够为海上作战、训练提供快速、準确、有效的战场环境信息保障。
技术特点
竺可桢号船上装备有20余项测量系统,在执行海上作战的準备工作中,可对距岸100海里以外海区进行水深测量,海底地貌测量,海底表层地质探测,扫海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区温度、盐度、密度测量,验潮、海洋气象观测及投放军用浮标等。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

性能参数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参考数据:
主尺寸 | |
船长 | 129.28米 |
型宽 | 17.00米 |
型深 | 8.10米 |
技术参数 | |
排水量 | 满载5883吨 |
定 员 | 134人 |
航 速 | 17.5节 |
续航力 | 1.5万海里/15节 |
自持力 | 60昼夜 |
服役动态
马航搜寻
中国海军“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2014年05月9日早晨抵达南印度洋任务海区,接力执行马航失蹤客机水下搜寻任务。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

这艘船装备有20余项测量系统,可进行水深测量、海底地貌测量和海底表层地质探测,具有较强的深海扫测能力。起航前,“竺可桢”号所载搜寻设备进行了深水试验,以确保处于最佳性能状态。
“竺可桢”号是中国海军派出的第10艘执行马航失蹤客机搜寻任务的舰船。在下一阶段範围更广、难度更大的水下搜寻中,随着南印度洋渐入冬季、海况恶化,这艘排水量不到6000吨的测量船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2014年9月30日上午,历时157天、总航程34327海里,完成马航失联客机搜寻任务的海军竺可桢船,缓缓驶抵舟山某军港。海军徐洪猛副司令员代表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和海军政委刘晓江到码头迎接。
竺可桢船于4月27日从浙江舟山起航,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失联客机搜寻任务。期间,全体官兵克服海域生疏、海况恶劣等困难,坚持每日开展气象会商和技术会商,抓住一切有利气象间隙,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能,基本实现数据採集、数据整理、数据成图一体化。
竺可桢船上的全体官兵通过科学搜寻探测,密切军地协同,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等形式,共完成多波束地形地貌测量4万多平方公里、测线里程达1.2万公里,7批次向澳联合搜救中心提供扫测成果数据,为研究分析可疑区域海底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后续商业化搜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步任务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海军专业测绘力量首次成功参与国际性联合搜救行动等多个首次和海军单舰海外部署时间最长、航程最远、海况恶劣条件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等纪录。
友好访问
2015年5月17日,正在执行环球航行和出访任务的海军竺可桢船,开始对巴西萨尔瓦多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竺可桢船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型海洋综合调查船。此次环球航行,该船将跨越4大洲、航经3大洋、6个海峡,6次穿越赤道。这也是我海军舰船首次访问巴西萨尔瓦多。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

2015年6月7日,正在执行环球航行和出访任务的中国海军海洋综合调查船“竺可桢”船,7日抵达厄瓜多的瓜亚基尔港,开始对厄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
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竺可桢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颱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